現在農村青壯年到沿海省份城市打工的越來越多,出門在外接觸到一些當地人,碰到一些當地語言障礙的問題,不過好在許多人用普通話交流來溝通很方便。這裡來聊聊一些地方“方言”發音有趣的地方,目的讓大家了解一下,再則出門在外多學幾種當地方言對于找工作也有益。
現在學說幾句,大家評說評說。
“明天給例(你)發公雞(工資)啊。"
我就納悶了,發不起"工資"發“公雞"。
“供幾末見,例好"。(好久沒見,你好)
“鴨乙散絲恩漏擦扒狗撒(12345678910)"。
數錢的時候外地人不知道你數到了多少!
“你叫咩名也(你叫什麼名)。"
“多年無見,你靓女左啊(很多年沒見,你變漂亮了啊)!"
“你屋企電話糸幾多啊(你家裡電話是多少啊?"
“甘貴,平少少啊!"(這麼貴,便宜點啊)
“頂你個肺啊,撩交打啊!"(去你的,想打架啊)
“癡媽筋,過主拉啊!"(神經病,好狗不攔路)
講這麼幾句,是不是有點難懂!
講完廣東話,再講幾句福建閩南話,有次,一個本地同事對我說:“對牯刮根。"我問他什麼意思,他不說光笑,我問另一個本地人,他說他罵你說是“對牛彈琴"。我用家鄉話回敬他:"瓜慫,敢罵人了",這時他們又聽不懂了。我問他“打開水"怎麼說,他說“打開會",我真想給他一大嘴巴。
流水線上有一小女孩,個小,年齡有十六左右,本地人都叫她“阿咪塞",我問大夥什麼意思,他們說是“小不點"的意思,後來我當面這樣叫這個小女孩,而且她也樂意自己的這個稱呼。再來說幾句,如:
“敖早,食未?"(早上好,吃飯了嗎)
“勻仔行"或“行好!"(慢走)
“賣見效!"(不要臉)
“蹦洗!"(笨死了)
“聽會曉"或“聽有無?"(聽懂了嗎)
聽了這些,我哀歎閩南語難懂,這才是真正的“此話隻應閩南有”!難怪在蒲田呆了三年多還學不會幾句呢!倒是聽了幾首閩南語歌曲我覺得挺好聽的,像《愛餅(拼)才會赢》,《浪子的心情》,《愛情一陣風》,《酒幹倘賣無》,到現在我都理解不了“酒幹倘賣無"是什麼意思,問了一下當地人才知道是問:“有酒瓶子要賣嗎?"你看,作為北方人好懂這句話嗎?但我還是為寫這首歌詞的作者叫好,這句原汁原味的方言更增加了歌唱者内心的真實感情!
談到這裡,我想理性公正地說幾句,其實,我們埋怨人家的方言這不好那不好,除聽不明白不好學外,無非是渴望遠在千裡之外能夠多聽到熟悉的家鄉口音。作為方言,當地人們交流的語言工具,沒有優劣好壞之分,有的隻是人們交流起來方便與否(即适應性),是否有親切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外地見到自己的老鄉不由自主地用家鄉話交談的緣故。同樣你如果用本地話和本地人交談,保證你和他們片刻能套上近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cui)”。八十六歲的賀知章離家五十多年,老詩人不改變的還是自已的“鄉音"啊!所以說不要輕易去取笑人家的方言,有空多和自己的親人、老鄉在電話裡多聊聊家鄉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