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真正的孤獨之地

真正的孤獨之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23:56:31

真正的孤獨之地?實地走訪:“享受”孤獨 其實并不美妙,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真正的孤獨之地?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真正的孤獨之地(實地走訪享受)1

真正的孤獨之地

實地走訪:

“享受”孤獨 其實并不美妙

本報記者 俞琪

這是一個老齡化率已達23%的城市社區。常住人口中,70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有247人。

5月18日,記者跟随杭州市上城區四季青街道運新社區的社工,走訪看望了幾戶獨居、空巢老人。

運新社區地處杭州主城區,交通較為便利,且小區内都是電梯房,社區服務配套也相對完備。走訪中,老人們都對社區生活表示基本滿意,但記者也留意到,當談到“獨居”這一生活狀态,他們則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失落和擔憂。

八旬空巢:突發腦梗 幸虧不是一個人

80歲的張國娟回想起前年元宵發生的事,仍有些後怕。“幸虧我愛人有這個意識,發現及時,如果是我一個人,我肯定不會去醫院的,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當天早上,張國娟和丈夫吳國坤準備吃早餐。端起裝有湯圓的碗,張國娟說了一句:“湯圓怎麼盛得這麼滿,都要溢出來了。”

吳國坤轉頭一看,發現張國娟拿着的碗傾斜了。因為了解過相關的健康知識,吳國坤感覺到可能有問題。随後,他讓張國娟放下碗,數一數碗裡有幾顆湯圓。

“怎麼數都數不清,我馬上給兒子打電話。”吳國坤說,他意識到可能是腦梗。但此時,張國娟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在給兒子打電話時,她還跟丈夫争論,不需要去醫院,不要麻煩孩子。

夫妻倆平時感情很好,兒子在電話裡聽到父母争吵,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趕了過去。随後,張國娟立即被送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醫生問診的時候,她已經話都說不出來了。後來馬上做了溶栓,就沒事了。”吳國坤說。

夫妻倆的健康意識一直是比較強的。自從退休後,就堅持每天早上快走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晚飯後,還會再散散步。

兩人還很注重參與社交。從十多年前入住小區至今,張國娟都是樓道小組長,吳國坤則是社區“銀齡管家”的成員。兩人會力所能及地參與社區活動和公益服務,比如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兩人會挨家挨戶分發垃圾袋,并幫助社工向居民宣講垃圾分類知識。

“我們有穩定的退休收入,孩子也很孝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有好身體、好心态。”吳國坤說。

至于對未來的期望,兩人都表示,希望有更多樣化、覆蓋面更廣的優質養老服務。我有時候跟老伴開玩笑說,如果最後能走得比他早,那真是我的福氣了。”張國娟說。吳國坤知道,她是怕留下自己一個人太孤單。

87歲獨居:一個人不開心 很怕麻煩兒女

接到社區走訪電話後,87歲的朱阿姨表示,希望能在社區辦公場所内進行。

“我平時不太出門,正好出來走動走動。”朱阿姨說。兩三年前,她被查出有較為嚴重的骨質疏松,CT顯示脊椎已出現彎曲。為此,醫生建議她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平日裡多曬曬太陽。

實際上,朱阿姨一直有散步鍛煉的習慣,隻是過去基本安排在晚飯後。

“原來社區裡有一群老年人,大家經常吃了晚飯以後一起散步。”朱阿姨說,但最近這兩年她落了單。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多曬太陽,她把外出運動的時間改到了上午,而原來一起走路的大多是比她小一二十歲的老年人,白天大多帶孫輩;二是年齡大了,晚上走夜路怕不安全,而且自己腿腳慢,讓别人陪着慢慢走也不好意思。

“年齡大了就是這樣,沒辦法。”朱阿姨很無奈。

自丈夫去世,朱阿姨獨居已有30餘年。雖然3個子女都在杭州,每周都會來看她,但大部分時間她仍是獨處。

采訪中能明顯感覺到,比起張國娟與吳國坤的外向開朗,朱阿姨更内斂,想法上會有些消極。比如她數次發出感歎“一個人不開心”“過一天算一天了”。

但朱阿姨還是怕麻煩子女。她前陣子牙疼,兒媳專門請假陪她看病。去醫院看了四五次後,朱阿姨讓兒媳不用再陪了,兒媳卻堅持,朱阿姨反而說了兒媳幾句。“去了這麼多次,我自己能行,她還要上班,不能總請假陪我。”朱阿姨說。

社區幹部:

子女不能缺位

運新社區現有13名社工,每人負責社區内一個片區的所有居民,也就是說,1名社工平均對接19名獨居、空巢老人。

運新社區社工郭柳含說,在她對接的片區中,有10戶獨居、空巢老人家庭。接觸下來,她覺得他們有幾個共通點:一是家裡都比較幹淨,二是生活通常比較規律。

“老人跟我們聯系,大多數還是生活上的需求,比如幫助辦理業務,或者詢問社區相關服務。”郭柳含說,很少會有老人表明需要心理層面的幫助,這就需要社工主動去發現。

郭柳含曾經接觸過一位獨居老人,這位老人經常跟鄰裡出現糾紛。比如她所住的樓層有一塊公用區域,但她認為自己門前的區域是她專用的,如果鄰居東西放“過界”了,她就會到社區投訴。郭柳含也吃過一次“苦頭”,疫情期間為了詢問居民相關情況,早上10時左右,她給老人打去電話。誰知不久後,老人一個電話打給社區書記投訴,說社工打擾她休息。為了幫助老人,社工試着聯系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位心理醫生。

“我們一開始擔心老人不接受,沒想到她後來經常去找醫生,一聊就是大半天。”郭柳含說,慢慢地,社工們感覺到老人的心态變好了。

實際上,除了社工關注,運新社區在2016年組建了“銀齡管家”隊伍,召集社區熱心的、較為年輕的老年人,為其他老人提供公益服務,其中就包括心理慰藉。

在硬件服務上,運新社區分管老齡工作的副主任黃海介紹,社區一直在想辦法盡力滿足老年人需求,比如開辦老年食堂;通過為商戶減免房租的方式,為老年居民提供優質、實惠的理發、洗衣等服務。在文化服務方面,通過開辦社區老年大學等形式,發展老人興趣愛好,充實晚年生活。

“但是,對老人的關心、照顧,子女也不能缺位。”黃海說,“外人”對老人的服務總是有一個邊界,比如财産、個人隐私等方面,社區和社會組織就無法涉及太多,這時候還需要子女來關心和操辦。社區也很願意與老人家屬一起,共同解決獨居空巢老人的生活、心理等需求。

作者:俞琪

來源: 浙江老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