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朋友圈看到你來昆明了,明天周末我陪你,請你吃好吃的吧?”接到女兒發來的微信,突然間覺得女兒真的長大了,初中、高中可是讓她出來一起去朋友家裡做客,都是不可能的事。頓時女兒成長的點滴瞬間在心頭眼底凝結,一幕幕似靜潭深水中漣漪一圈接着一圈擴散開來……
由于工作的原因,女兒出生那年,我在長江三峽執行警衛任務,接到電話趕到醫院時,已經送進了産房。随着一聲哭喊,護士把女兒抱在我的面前“祝賀你,是個公主,8斤7兩”。可是,女兒接下來可不像公主,一直哭個不停,讓我這個在中隊戰士隊列面前威嚴的隊長大氣不敢一聲。因父母在安徽老家也沒有回來,女兒白天由姥姥照顧,晚上就由我負責。第一次當父親也不知道怎麼辦,從部隊回來着急也沒帶衣服,一身迷彩服成了産房住院那些阿姨的口頭禅,“當兵的,你女兒又哭了”“當兵的,你去買把香燭燒燒”“當兵的,你買點黃紙貼在十字路口,念一下天黃黃、地黃黃,小娃就不哭了”。為了避免這些聲音,我找醫院單獨申請了一間溫馨病房,女兒哭不再在吵他們,我心也靜很多。有人說“第一胎照書養”,那時我就一會問百度、一會電話請教父母,十三天後她娘倆出院,我一身迷彩一頭亂發一臉胡子拉渣。
也許内心骨子裡流淌着軍人的血,女兒從小就很獨立有懂事,有自己的性格。很小就學會自己走路吃飯,六個月就和中隊的兵們一起坐客輪遊覽長江、不滿一歲就和中隊的戰士玩在一起跟着敬禮、走隊列,不到四歲就送進了幼兒園,小小的年紀跟着我在北京、内蒙、湖北、河南、湖南等部隊駐地跑,現在很多戰友看到我朋友圈裡的女兒,都打诨說,草莓(筱玫)小屁孩的時候,我們還抱過她呢,現在長這麼大了?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由衷一笑說“我都老了,小棉襖也長成大衣了”。
那些年,我在部隊一直不固定,從排長到教導員,随着職務的調整,工作的地方經常在深山或江河湖畔間調動,一直不穩定。女兒就跟着姥姥姥爺在鄉下學校生活,初冬的一天,調皮的女兒不小心打翻了學生在鍋爐旁剛接滿水的暖水瓶,當我從部隊趕到燒燙傷醫院時,女兒已經住進了醫院,還好問題不是很大,受了皮外傷。在醫院,調皮的女兒看到我,一直喊着爸爸,要帶着她去公園玩,好像身上的痛與她無關。有一年,我在内蒙工作,請了戰友邀約到北京304醫院的燒燙傷專家給她再檢查診療,她完全不顧及,在專家面前似無事的孩子蹦蹦跳跳。專家看後跟我說,孩子的事不大,不要人為擴大,隻要不影響成長發育,家長就不要患得患失。是啊,記得電影《你好、李煥英》裡有一句有句台詞“我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得到了多少人的共鳴。心理健康和陽光勝過華麗的皮囊,從此,我再也沒有給她找過醫生。
女兒初中時就跟着我來到了雲南普洱學習和生活,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由于小時候經常養成讀書的習慣,從初一開始就在她所在年級顯露出自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我和老師審時度勢加以引導,沒多久她的文字《在青春中放飛夢想》《讓世界充滿愛》《帝泊洱采風記》等文字就在《普洱日報》副刊和晚刊上發表,作文獲得思茅區中小學征文一等獎,《在幸福中成長》被選編收錄進《雲南省中小學優秀作文選》,她自己也被《普洱日報》社評為優秀小記者。正當我想為她在文學和寫作的路上再加引導時候。她轉身開始喜歡上了漫畫和美術,也許每一個女生的内心都會有一個漫畫臉,希望能夠畫出心中最美的自己吧?給她報名了美術班,從此走上了漫長的繪畫藝術道路。内心不夠執着和強大的人,是學不好漫畫和繪畫的,那一段日子,她自己從學校到藝術培訓中心,自己克服時間交替和基礎薄弱,不到兩年的時間硬是過了全國美術考試的本科線。高考雖然沒上名牌大學,但也考上了藝術傳媒書院讀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當上了班長。我想,人的一生或許就是這樣,窮也悠然、達也悠然。她有她自己的人生,她有她自己的世界,她有她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父親的我,她成長的這一段陪着走過就好。正如作家賈平凹在《說孩子》一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必擔心沒有你的設計,兒女就一事無成,每一個生命自然而然地會發出自已燦爛的光芒。”
有人說一個人從内心裡喜歡自己孩子、想念自己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就開始變老了。這話一點不假,還沒學會走路說話時就擔心她啥時間能長大,啥時間能小學畢業、啥時間能上大學?高考後像個學生一樣四處打聽幫着填報志願,到現在孩子上了大學。時間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經過了不惑之年。記得去年,送她大學到大學報到完,轉身告别,看着她進入學校的背影,心裡咯噔一下空落起來,或許正像龍應台在《目送》裡說的一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開放,每一朵可是我,牽挂的模樣。讓他開遍我等着你回家的路上,好像我從不曾離開你的身旁”。我想,每一朵萱草花的心裡都會有一個期冀和希望,也會是一片陽光,它終會燦爛開放,成熟後的種子播散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作者和女兒在一起
作者簡介:
張琳,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詩歌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院國土資源文學創作班學員,普洱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雲南雲聯盟特約撰稿人,中國自然資源詩群、地學詩歌副主編。近年來發表各類新聞、文學作品500餘篇,作品獲中國徐霞客詩歌散文獎,出版《留戀這身綠》《穿過普洱茶香的城市》《我在茶城等你》《穿過山野的風》(合著)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