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20:15:45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也:蓮,花之君子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千古名篇愛蓮說)1

自初讀此文,匆匆已四十餘年,至今仍能朗朗上口,“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初讀時雖不完全理解,但卻影響了筆者半生,很難想象,作者創作此名文時,已是暮年(55歲),作者并不是文學大家,甚至不能算作是文學家,但卻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創作出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卻字字珠玑,寓意深遠,最終成為了一篇千古名文。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是北宋道州(今湖南道縣)人,他是宋朝儒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其學術著作有《周公元集》、《太極圖說》、《通書》等名著,周敦頤曾任職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他為人正直,襟懷淡泊,不以世俗同流合污,緻使他在仕途上舉步維艱,相傳周敦頤在南安任司理參軍時,為了一個誤判的死囚犯人,和他的上司據理力争,最後竟以辭官來對抗上司,由此可見周敦頤是文如其人,然而也隻有這種潔身自好之人,不屈服于世俗之人,才能寫下這流傳千古的《愛蓮說》。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千古名篇愛蓮說)2

周敦頤的詩文并不多,流傳下來的有《大林寺》、《暮春即事》、《春晚》、《江上别石郎中》及《愛蓮說》,《愛蓮說》是作者以物言志,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起,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語了作者對理想,對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從而折射出了周敦頤對世俗的鄙視,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不屑心态,文中周敦頤幾次用菊、牡丹反襯出蓮之美,并無絲毫的空洞說教,整篇文章優美簡練,正如蓮之美的“不蔓不枝”,更無片言的多餘之詞。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千古名篇愛蓮說)3

周敦頤任職星子後,在府衙的一側開挖了一口池塘,池塘中全部種植了荷花,此時周敦頤已是55歲的暮年之人,且體弱多病,每當茶餘飯後,或是獨自一人,或是邀上三五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時值池中的蓮花盛開,面對潔白的蓮花,周敦頤深感官場之黑暗,所以有感而發的創出了曠世名篇《愛蓮說》,《愛蓮說》雖是抒發了周敦頤的心志情懷,但又何嘗不是他對官場昏暗無奈的悲鳴?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千古名篇愛蓮說)4

晚年的周敦頤曾多次遊覽廬山,并深為廬山的美景所吸引,他在自己的詩作中曾寫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辭官後的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峰下結草築廬,将屋前的一條小溪取名為“濂溪”,最後竟将原安葬于故裡的母親鄭木君之墓,遷葬于廬山蓮花峰下,而周敦頤去世後,亦安葬于其母墓旁,可見這位先賢對蓮之愛已達無以複加之境。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千古名篇愛蓮說)5

公元1179年,朱熹任星子郡守時,贊歎周敦頤一生正直清高,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也稱周敦頤“人品甚高”如“光風霁月”,後來贛州百姓為了紀念周敦頤,修建了“濂溪祠”,并将周敦頤的畫像及詩詞文章刻于石壁上,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把《愛蓮說》的原稿送贈,于是贛州人就在“濂溪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讓《愛蓮說》流傳千古。

愛蓮說中的哲理思想(千古名篇愛蓮說)6

千古名篇《愛蓮說》,如今還有多少人能懂會背?又有那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