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溫《紅樓夢》, 讀到黛玉于賈寶玉、薛寶钗大婚之夜淚盡而逝,心中無限酸楚湧上心頭,這個集情癡、才癡于一身的女子香魂一縷随風去,真應了史湘雲和林黛玉在凹晶館的悲情聯詩:“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留給讀者無限唏噓與感慨。
對于林黛玉,曹雪芹是偏愛的,費盡筆墨去刻畫她,褒揚她……賦予了她絕世的容貌和曠世的才華,所以才有了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完美女性形象。
呂啟祥說:林黛玉不僅是《紅樓夢》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做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華粹精英……
02
林黛玉的住所極為講究,很有品味。她所住的潇湘院,無論從設計、布局,還是裝飾、意韻上都别具特色,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
作者曹雪芹借賈政的視角讓潇湘館出現在讀者眼中,賈政帶領着衆人檢視大觀園的工程告竣,入園過了曲徑通幽處和沁芳橋,擡眼望去:
一帶粉垣,數楹修舍,有千百棵翠竹遮映……
入門便是抄手遊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兩三間房舍,一明兩暗,裡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
後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外忽開一隙,的泉一脈,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内,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粉垣、房舍、翠竹、清溪、香爐、梨花、芭蕉,還有檐下吟詩的鹦鹉,構成了潇湘館特有的文化符号。潇湘館成為大觀園裡的一方淨土、一處世外桃源。賈政對她的品味贊賞有加:若能月下坐此窗讀書,不枉虛此一生。
03
林黛玉的修身養性與曠世絕才,賦予了潇湘館新的生命與意義。她的才華除了通曉音律,主要體現在詩歌上:
《唐多令• 詠絮》:
粉堕百花州,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逑。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舍誰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朱光潛說過:詩詞是心感于物的結果。詩詞的境界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詩詞通過意象來表露情感,林黛玉通過“飄零的柳絮”比喻自己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的處境,自然貼切。讀來讓人覺得凄婉纏綿、愁腸百轉。
飄零的柳絮觸發了她的心情,體現了她的心情。“柳絮”既是景象、喻象,更是心象。景為情而設,情由景而生。
因這一首詞,曹雪芹稱其為“柳絮才”,“颦兒才貌世應稀”,才華堪比晉代才女謝道韫。這一贊譽,林黛玉是當之無愧的。她的菊花詩三首《詠菊》、《問菊》、《菊夢》在 詩社奪魁;《詠白海棠》、《秋窗風雨夕》《五美吟》、《桃花行》衆姐妹中獨占鳌頭,《葬花吟》更是成為了她最凄美的絕唱。
《葬花吟》節選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冷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奴收葬,未蔔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奴(我)知是誰 ?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尼采說: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林黛玉聲聲悲音,字字血淚,通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她把對身世的遭遇和感歎表現得入木三分。
林黛玉是花的精魂,詩的化身。
04
對于香菱,曹雪芹也是偏愛的。
“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纨钗,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但是她幼年罹禍,身世凄慘。所以才曹雪芹讓她凄苦的生命中多了一點亮色,遇到了“心比比幹多一竅”的名師—林黛玉。
香菱是個苦學之人,她對詩的癡迷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地步。她夢中所得“八句詩”得到大家的贊歎,得以進入詩社。這個結果除了自己的勤奮,也離不開林黛玉的鼓勵、指導和點撥。
積極的鼓勵
香菱雖喜讀書,奈何才疏學淺,所以她在黛玉面前是自慚形穢的。從她的話語中可以看出:
“好歹教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果然這樣,我拜你為師,你可不許膩煩的。”
面對自卑的香菱,黛玉把自己放到和她同等的地位,給予積極地鼓勵和肯定:
“既要學做詩,你就拜我為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
“你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她放低自己,肯定香菱的長處,使香菱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做詩)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
由淺入深易,由深入淺難,黛玉做到了。她寥寥數語就讓香菱學到了寫詩的基本要義,悟到了寫詩可以“不破不立”、”“不拘一格”的道理。
誨人不倦、适時點撥
對于香菱學詩這件事,衆人态度不一。寶钗告訴她“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要“得隴望蜀”。探春、惜春等姐妹皆是抱着打趣、譏笑的态度,企圖喚醒已經“瘋魔”的香菱。
隻有黛玉不厭其煩地給以指點,面對衆人對香菱的嘲笑,她說:
聖人說,誨人不倦,她來問我,我豈有不教的道理。
對于香菱所做的詩,她首先找出優點,“意思倒是有”,肯定香菱的努力“自然算是難為她了”,然後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措詞不雅”、“看得詩少,被束縛住了”、“過于穿鑿了,還得另做”,最後鼓勵香菱“把這首詩丢開,隻管放開膽子去做”。不得不說,黛玉是個出色的寫作指導老師,她真正參透了教育的理念。
指導有方、循循善誘
1、學會選書,以經典為根基,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
你隻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
王維、杜甫、李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造詣,他們的詩詞都是經典之作。閱讀經典,猶如飲陳年老酒,越品越覺醇香綿長,回味無窮。黛玉讓香菱閱讀經典而不至于流于淺薄。聰慧勤奮如香菱,必将細心揣摩,然後和黛玉一起讨論研究,日積月累,香菱定會打下深厚的文化根基。
2、寫詩立意第一,還要講究意境和煉字。
無論寫詩作文,寫作者都把立意做為第一要務。
王夫之《姜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所以黛玉說:
寫詩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古人寫詩作文時還很講究意境和煉字。
王國維先生說:在詩詞創造中,有造境,有寫境。造境要源于現實人生,要合乎自然;寫境也要有所提煉和升華。
黛玉不用灌輸的方式,而是通過讨論的方式,引導香菱領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并結合自己的自身經曆,深刻體會“渡頭馀落日,墟裡上孤煙”裡“馀”字和“上”的妙處。
這使我們想起了“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使得整首詞妙趣橫生。
黛玉還指出:在寫詩時不可過于穿鑿和修飾,所謂詩風質樸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3、實戰和修改
寫詩不是紙上談兵,黛玉老師給香菱布置了實戰作業:以月為題,用“十四寒”的韻,做一首詩。學生香菱三易其稿,終于得到衆人的一緻稱贊,稱其詩“新奇有意趣”。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裡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在林黛玉的教導下,香菱終于寫出了一首别具藝術美感的《詠月詩》。此詩切合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借詠月而懷人,抒發了離愁别緒及思念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立意上比前兩首更勝一籌。
一個教的極緻,一個學的刻苦,師有方而生不惰,成就了《紅樓夢》中的一段佳話。
通過教香菱學詩,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更加的立體和熠熠生輝,這是曹雪芹對她人品的進一步肯定。
在作者的筆下,林黛玉的人格魅力進一步得到升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