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包括政要在内的很多外國人向華人拜年,不少人的祝賀語是“Happy Lunar New Year”。對此,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覺得,農曆新年譯作“Lunar New Year”并不準确。這是什麼原因呢?正确的英文翻譯是什麼?
Lunar的意思是“月亮的”,然而農曆并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施韡介紹,如今各個國家和民族采用的曆法有三大類——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陽曆是以“回歸年”即地球公轉周期為參考标準的曆法。使用最廣的陽曆當屬公曆,這部曆法以公元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00年中設97個閏年,目的是讓每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周期365.2422天相吻合。
陰曆是以“朔望月”即月相變化周期為參考标準的曆法。這類曆法不考慮地球公轉的因素,以一個“朔望月”平均29.5306天為單位累加,一年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一年少10天或11天。這個誤差累積3年,就相當于陽曆的一個月,所以會出現“寒暑颠倒”的情況,如7月寒冬、1月酷暑。
陰陽合曆是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兩個周期的曆法。遵循前一個周期的目的,是反映季節按時更替,避免“寒暑颠倒”,并指導農業、漁業和牧業;遵循後一個周期的目的,是反映月相,便于紀日和紀時,并指導農業、漁業和牧業,沿海沿江地區還能将其與潮汐關聯。
我國農曆就是陰陽合曆。這部曆法是如何實現“陰陽調和”的呢?主要靠二十四節氣和置閏法則。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陽”的部分,它們是太陽周年視運動軌迹(可以理解為地球公轉軌道)上的24個等分點,與月球無關。
置閏法則是為了保證在一個較長時期中,陽曆與陰曆在長度上一緻。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創始人、複旦大學曆史系碩士姚淵介紹,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先民就根據大量的觀測數據提出了“三年一閏”“五年再閏”法則,最終發現了“十九年七閏”這一理想周期,即每19年補入7個閏月,共得235個“朔望月”(12×19 7=235),總時長6939.6910天(29.5306×235=6939.6910)。而19個“回歸年”的總時長是6939.6018天(365.2422×19=6939.6018),與前者幾乎完全一緻。
由此可見,稱農曆新年為“Lunar New Year”并不準确。那麼,農曆新年的英文譯名應該是什麼呢?施韡認為可以是“Chinese New Year”。他解釋說,東亞、東南亞有不少國家受中華文化影響,但據他了解,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第一天的國家隻有越南。如果考慮到越南人的感受,可以把越南新年稱為“Vietnamese New Year”。而外國人向華人拜年時,完全可以說“Happy Chinese New Year”。
外國人拜年還可以說“Happy Spring Festival”。“Spring Festival”是“春節”的标準英文翻譯,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名詞審定委員會對此早有定論,相關譯名收錄于《英漢天文學名詞》一書。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俞陶然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新華社、天文茶餐廳
來源:作者:俞陶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