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史心團隊成員原創,您的關注是我們最好的動力)
兩個女人吵架,有一句話是最具有殺傷力的,堪比吵架終結者,那就是“醜人多作怪”。兩個女人之間誰要是先說出這句話,誰好像就在這場争執中占據了上風,從簡單的争執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還上升的悄無聲息。
其實曆史上類似“醜人多作怪”的曆史典故有很多。好比說東施效颦,這個故事就出自《莊子》。春秋時越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美女,叫做西施。西施雖然生得漂亮,但是卻有一個頑疾,就是有心痛病。病發時疼痛難忍,這個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也無法治療,于是西施隻能強行忍耐。
病發時她經常皺着眉頭,用手捂着胸口。雖然西施是因為身體狀況而做出這樣的動作,但是因為她容貌極美,即便是皺眉也别有一番風韻。她的家鄉有一個醜女叫做東施,東施看西施這樣很漂亮,于是自己也效仿西施皺眉在街上行走,可是卻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不僅沒有讓她變得漂亮,反而更顯得醜陋了,這就是典型的“醜人多作怪”。
東施效颦的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男版。潘安擲果盈車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因為他長得實在是太過俊美。乘車在街上走的時候,經常會有愛慕他的少女向他的車中投擲水果,數量之多竟然将車都裝滿了。而當時有一個醜男叫做左思,左思聽說了潘安這件事,自己也有心效仿,于是也學潘安乘車在街上亂晃。水果沒換來卻換來了人們唾棄他的口水。
而“醜人多作怪”這句話最初是出自著名的作家茅盾所翻譯的《叩門》:是你這工于吠影吠聲的東西,醜人作怪似的驚醒了人,卻隻給人們一個空虛。那麼矛盾先生翻譯的這句話,算不算是容貌歧視呢?為什麼隻有醜人多作怪,而沒有美人多作怪呢?其實不論在現代還是在古代,“以貌取人”都是慣例。人是視覺動物,對于另外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從相貌出發的,隻有相處時間長才能感受到對方的“心靈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容貌相對劣勢的人,生活上遭遇到的困難就更多一些。所以他們才會出現類似東施效颦的做法,畫虎不成反類犬,最終落得個被人取笑的下場。
而也不是說隻有醜人才作怪,而是說作怪的一定是醜人。這也是出于人們對于“作怪”這件事上本身的反感。茅盾先生在翻譯這句話時算不得容貌歧視,不過是在翻譯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罷了。“醜人多作怪”這句話算不得成語,也沒有什麼典故,隻是後人截取的一句話而已。網絡上現如今有很多所謂的醜人多作怪的下一句,好比“賤人多矯情”、“貴人多忘事”等等。這些句子也隻是因為十分押韻被拿來充數的而已,就像“賤人多矯情”其實是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的一句台詞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