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是一片雲
圖:紅豔
一轉眼,我離家已經13年,在工作的城市,每天忙忙碌碌,在夢想的道路上越跑越遠,卻沒注意老家農村的父母正慢慢變老;如今,我已年過不惑之年,覺得自己越來越成熟,卻沒注意歲月染白了父母的雙鬓。
我的父母今年已經年近70,因此,平時隻要有時間,我就會回老家去看望他們,當然,也是為了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村莊。這不,趁着五一放假的機會,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我到達老家時,已經是中午的11點15分。
我的家鄉在蘇北徐州的一個偏僻村莊。1990年,從我們村的一個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開始,随後,村裡外出賺錢的腳步,再也沒有停止過,後來,我們村的中青年都一個個離家,村裡隻剩下老人和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對于四十歲出頭的我而言,對故鄉的眷念情結始終徘徊在心頭。在外面多年,最不舍的就是離開老家。盡管每年都會回家,但每次離開老家時,仍然難以抑制内心的痛感。
五一勞動節,家鄉的麥田已經抽穗,再過一個月,即将迎來它豐收的時刻,聽父母說,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錯。
午飯後,我信步走在村間的角角落落,心裡湧起一陣莫名的情愫,這裡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憶,我摸了摸熟悉的楊樹,用腳踏一踏曾經的鄉間小路,它們也會想起我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但不管我走到哪裡,我都會想起它們。
老家的村莊,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劃,尤其是新的地基上,建造的房子都整齊劃一。
村裡的垃圾也有專門的清潔工處理,過去髒亂差的情況,再也看不到了。
村裡的池塘邊也種滿了綠色植被,站在這裡,感覺宛如走進小公園一般的感覺。
五一假期,回老家的人,也不止我一個人。我看到有七戶人家的門口,等着小轎車。
由于最近比較少雨,村裡的老人在麥地邊忙碌着,他在打算澆水。
村莊的人大多搬到城市或鄉鎮居住,房前屋後雜草叢生,一隻綿羊在地上肆無忌憚地吃草。
一位和面的大奶奶,看到我過來,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她已經年近80,還依然自食其力,我祝老人家晚年健康幸福。
這是村裡的基督徒聚會的地方,我趕到這裡時,他們的聚會剛剛結束。
如今,農村的小雞,空間更自由了,它們可以到村落的任何地方覓食。
鄉村的淳樸與安然,不需要太多的筆墨潑寫,從鄉鄰們的動作和神色裡,就完全可以讀出全部。
聽這位大哥說,如今的村莊,已經有了一些變化,這幾年來,陸續有一些在外的年輕人回家創業,在努力地通過雙手,改變着村莊。
這些地方,都是我童年時經常來玩的地方,雖然已經過了三十多年,一切都還是那樣熟悉。
這裡是我一個遠房大爺的家,他們都在城市安家了,以前熱鬧無比的小院,已經變成了菜園。
在一戶人家門口,聚集着一些聊天打牌的老人,他們的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大多隻有在春節的時候,才能回家。
對在外工作和生活的人而言,老家還有許許多多的事物牽系着我的心。老家的院落、門前的小樹、田間的麥子、村口老人的守望等等。
眼前的這位大嬸,她在我的心裡,還是年輕的樣子,當時她幹活特别麻利,一個人一天可以栽種兩畝秧苗,但在滾歲月的催逼中,她漸漸老去,已經兩鬓發白,當年的态勢,早已不見了蹤迹。
在老家的村莊,看到這些老物件,心裡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因為它們的身上,凝聚着村莊厚重的曆史。
這些盛裝東西的器皿,是如此的熟悉,看到它們,就油然想起辛苦勞作的鄉親們。
這些年,陸續回家創業的年輕人,他們馳騁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将現代管理與鄉味風情融合,形成了創業帶就業的倍增效應,他們帶領農民增收,為農村發展帶來了新希望、注入了新活力。
他們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将産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村裡一個26歲的小夥,回到家鄉散養土雞已經四年了,他通過直播售賣,去年獲得了20多萬的收益,由于口感好,赢得了很多的回頭客。随着粉絲體量的不斷增長,相信他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村裡還有一位中年人,在家裡養殖土鴨,年收入超過十萬元,他說,在家鄉賺錢,很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外面打工時所沒有的,他坦言:我的心在這裡,我的家在這裡,我的事業也在這裡,在鄉村創業是一件很幸福也很浪漫的事情。
村裡還有一位年輕人養殖木耳,他已經堅持了七八年,如今的收益也非常可觀。
在木耳豐收的時候,人手不夠,他就雇了十幾個人幫忙采摘。黑木耳種植解決了大批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給貧困戶指出了一條脫貧緻富的好路子。
這次五一勞動節回家,我要在老家住上六天。鄉間的夜晚才是真正的夜晚,安詳靜谧。關了手機,免除幹擾,不看電視,也不上網,我往往一覺睡到自然醒,直到陽光灑進窗棂。
每當黎明,聞雞鳴犬吠,每當黃昏,炊煙袅袅,每當佳節街頭巷尾群衆熙來攘往。當村民富起來了,農村煙火氣旺起來了,鄉村也就振興了。
這次回家,我覺得村莊在慢慢發生變化,它已經從沉睡中慢慢醒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