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自秦朝實現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國家以來,涼州一直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北邊陲。此地民族衆多、關系複雜。中央政府的興衰對當地形勢影響重大。自東漢以來,曆代皇帝對于涼州所采取的政策都根據自身的條件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也使得涼州的政治形勢經常發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總體來看,圍繞涼州的管制,大體經曆了“三絕三通”這六個階段。到了東漢末年,由于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内憂外患不絕,涼州的羌族叛亂愈演愈烈,先有王國、後有韓遂、馬騰、馬超等。
然而,到了三國時期,涼州一帶的局勢卻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曹魏在該地先後派駐了幾位得力的地方長官、管理得當所緻。本文所介紹的曹魏西北名臣張既就是其中一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為保證曹操占領荊州的戰略計劃順利實施,張既再次奉命前往馬騰集團的大本營槐裡,勸說馬騰前往許昌就任。在張既的極力鼓動下,馬騰終于同意前往許昌。在臨行前,馬騰出現反複。不過,張既早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他下文通知沿途各縣做好馬騰即将入朝為官的輿論宣傳及準備工作,同時讓槐裡附近地區州郡一級的官吏在馬騰原定出發的時間全部趕到槐裡的郊外進行隆中的歡送儀式。
張既的這一招果然奏效,馬騰眼見木已成舟,隻能硬着頭皮,帶着家眷二百餘口随同張既一起離開槐裡趕往許昌,一個原本諸多變數的艱難使命在張既的巧妙布置下就這樣圓滿的完成了。馬騰來到許昌之後,曹操如釋重負,立即開始了進攻荊州的戰前準備,并于同年七月發動了荊州之戰,并在數月之内基本占領荊州全境。
曹操打敗韓遂、馬超之後,任命張既為京兆尹。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張既又被升任為雍州刺史,專門負責西北地區的軍政事務。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年底,西平豪族麹光殺害郡守舉兵作亂,但在張既強大的政治、心理攻勢的雙重壓力下,叛軍内部出現了分裂。不久之後,麴光就被其部下殺死,叛軍一哄而散,叛亂也随即平息。
本文所介紹的成語就出自《三國志·張既傳》對戰場戰事後對西北地區局勢的評價:“于是(麹)光部黨斬送光首,其餘鹹安堵如故。”意思是麹光的部下将其斬殺,并将頭顱送到張既眼前,該地區的各族百姓如同平常一樣安定的生活。
如同張既一樣,曹魏集團先後在西北地區任用了不少才能卓著的良吏,保持了該地區的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張既沒有與諸葛亮對陣(他在公元223年去世),但也為日後曹魏與蜀漢之間在西北展開曠日持久的攻防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有着他的一份功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