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聽錯,也沒看錯,這種看起來像“紅糖”的方塊是袋熊的便便。
便便屬于排洩物,小到無脊椎動物,大到非洲象,每一種生物都會便便,形狀也有很多種,水滴形的(兔子和羊),圓管形的(狗子),還有闆條形的(牛),但袋熊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能排出方塊便便。
袋熊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澳大利亞動物,有袋,體型粗壯像熊,矮胖矮胖的,因外表可愛而聞名。
它是獨居的夜行性動物,白天生活在地下洞穴裡,晚上出來吃草和其他植物,嗜睡,
平均每天睡16小時。
由于袋熊是夜貓子,視力很差,所以它依靠嗅覺來導航和尋找食物。
那麼,“便便”是做什麼用的呢?
各種各樣的物種已經适應了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便便,比如傳播種子,或者成為包括屎殼郎在内的動物的食物來源。
便便還可以提供其他信息。不同的材質、大小、形狀和味道都可以幫助識别動物的種類,利用這些信息也可以用來調查難以捉摸的動物,例如我們會通過研究恐龍留下的糞便化石,來研究恐龍的生活習慣。
然而,便便也很臭,所以它可以用來交流和标記領地。
袋熊的領地意識很強,所以它會用方形的便便來标記自己的領地,以避免沖突。
袋熊一晚上可以拉出80到100塊方塊便便,每塊直徑約2cm,袋熊對自己便便非常癡迷,它們會收集起來,放在其他袋熊更容易發現的地方,比如洞穴外、岩石和圓木上。
這裡住着誰?附近是否有陌生人,是否需要戒備敵人?便便的雌性主人是否處于交配期?等等信息,隻要一聞便便就可以知曉。
最為關鍵的是,立方體的便便是一個優勢,獨特的形狀确保可以一顆一顆疊起來而不滾動。
但是方塊便便是如何産生的呢?
袋熊的便便是立方形的,顯然并不是因為它的肛門是方形的。
首先和它的消化道有關。
袋熊有一個很長的消化道,消化過程非常漫長而緩慢,一般是14到18天,這使得腸道可以從食物中吸收盡可能多的營養和水分,導緻消化物質變得非常幹燥和緊密。
其次,袋熊的腸道彈性是不同的。
科學家給意外死亡的袋熊進行了實驗,他們清空腸道并充氣,發現便便從開始到排出所經曆的壓力明顯不同,從一開的20%慢慢增加到75%,這和豬腸道彈性均衡不同,因此便便也不可能繼續保持圓管狀。
第三,科學家發現,袋熊腸道的第一部分呈水平的脊狀結構,這些脊狀結構可能會将便便塑造成立方體,而大腸的最後一部分則相對光滑,可以保持立方體的形狀。
總的來說,脊狀結構和便便高度壓縮的特性,讓腸道無法将便便塑造成更常見的管狀形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