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1萬家以上門店的隻有20幾個品牌,華萊士是其中之一。
中國有上萬家門店的品牌屈指可數,華萊士是有真正管理的一家。
餐飲規模發展到這個數字,早已不僅僅是産品、管理的問題,而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勝利。
今天,我們就來揭秘,在那個年代能設計出這種模式的人,背後到底隐藏着怎樣的人性思考。
餐飲老闆内參 豔子 /文
01 創業初期:從模仿麥肯,到找準“平價漢堡”的定位華萊士的第一家店,是華懷餘、華懷慶兩兄弟在2001年開出的,位于福建師範大學倉山老校區校門口。
随着肯德基1987、麥當勞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後引發追捧,敏銳的福建商人捕捉到其中商機,紛紛模仿在更低線的市場開店。
據一位生意人回憶,1998年-2002年,錢最好賺。投資約100萬元就可以在地市開一家和麥肯差不多的店,一個漢堡賣10元,顧客仍大排長龍,半年就能收回投資。
所以,華萊士并不是第一個做炸雞漢堡的本土企業,甚至它開店時,别人的漢堡店都開了上百家。
而且,一開始,華萊士也是完全照搬麥肯的模式,面積700多平,也設置了兒童樂園。
“價值跟它們差不多,結果發現生意非常慘淡。”華萊士董事淩淑冰說,開業沒多久,在距離它們500米的地方,開了一家德克士。
這一下子把華萊士逼入絕境。
華氏兄弟決定破釜沉舟,推出了“特價123”促銷——即可樂1元、雞腿2元、漢堡3元,正面迎戰德克士。結果,3天營業額就從2000翻到了8000。
雖然這次促銷是賠本賺吆喝,但卻引發了華氏兄弟的思考:漢堡和炸雞市場很大;但80%的普通市民吃不起。
2001年,福州的平均工資是300多塊一個月,但是吃一餐麥當勞肯德基至少要100塊。因此,華萊士率先推出了三個漢堡10塊錢。
“我們發現,漢堡在美國實際上跟中國的米飯一樣的,是大家都能吃得起的價格,後來我們不斷做戰略調整,走平價模式。漢堡定價隻是麥當勞、肯德基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左右。”淩淑冰說。
在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三座大山之下,華萊士算是雞蛋碰石頭。
為了控制成本,在選址上,華萊士主動避開租金昂貴的核心商圈和一級路段;經營面積摒棄大而全,撤掉兒童樂園;門店端,統一設計、裝修,設備統一采購;營銷上,平價擴客源,薄利多銷。
“我們是從高校出發的,後來專門走高校、社區,很多人笑我們說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也可以這麼說。”
在福州,從師大到福大到農大,然後走出去,從長三角到珠三角,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再往内陸走。
至今,華萊士的足迹遍布了30個省市區,有一萬多家餐廳,全國員工有7萬多,顧客粗略計算有6億。
02 連鎖擴張期:“沒打工仔、沒打工妹,都是合夥人”随着“平價漢堡”的模式日漸成熟,華萊士踏上了連鎖擴張的征程。
一開始也通過放加盟“跑馬圈地”,後來發現加盟店存活率很低。但傳統直營速度太慢,管理成本還很高。
餐飲最需要資金,需要不斷投入。如果跟銀行、資本都借不到錢的情況下怎麼辦?淩淑冰說,他們想到跟員工合夥,然後用衆籌的模式開店。
在華萊士體系内,沒有打工仔、打工妹,都是合夥人、老闆,都是當家作主的。所有門店都是店長負責制,他們當成自己的事業在打拼。
除了員工合夥之外,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做了投資,包括招商部,所有跟華萊士合作的,包括裝修的人,都有投資門店 ,包括供應商、經銷商也是戰略夥伴關系。
1、開創“合作連鎖”模式
這就是華萊士開創的“門店衆籌、員工合夥、直營管理”的合作連鎖商業模式。
簡單地說,就是公司通過門店衆籌的方式将股份下放給員工或者外部合作者,讓其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
公司提供技術、原料、物流、品牌輸出等支持,通過直營管理确保經營标準的統一,配合門店衆籌,優勢互補,實現雙向持股的深層次合夥。
這裡面衆籌分兩種,對内衆籌是将公司高管、核心店長及員工變為“同路人”,即從雇傭關系,轉變成合夥關系。
華萊士每個店店長可享受優先投資入股權,員工可靈活投資,入股2.5%~40%不等。
對外衆籌是将供應商、門店房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納入衆籌對象。如華萊士參股的上遊供應鍊企業達8~10家。
所以,華萊士的門店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屬于一個團隊的。
這種獨特模式不僅留住了人、籌集了錢,還實現了門店硬件和軟件的标準化,實現了快速複制和擴張。
而且有效發揮了每個人的主人翁精神,最終形成了華萊士的共赢文化。
2、店不加盟,人可加入
華萊士不開放加盟,不開放代理。沒有統一的400服務熱線。
但店不加盟,人可加入。華萊士對外提供三個職位:店長、服務員、訓練員,渠道就是咨詢就近門店。
華萊士之後,福州連鎖餐飲品牌大部分門店都是通過這種合作模式開出。比如瑪格麗塔、周麻婆、醉得意、小叫天等品牌。
在福州,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兩家同品類的餐廳距離不到20米,在同一條街上搶生意。而他們的老闆卻坐在茶館裡一起喝茶聊天,因為他們相互“持股”對方的餐廳。
3、“産業整合”現規模效應
當門店開到一定的規模,聚攏的資源越來越多,華萊士早就不靠薄利多銷賣漢堡賺錢了。
依托上萬家門店及投資平台進行的産業鍊整合,才是它真正的競争力。
就是說,從餐廳的瓷磚、坐椅到廚房設備,再到雞塊、牛肉、面包、可樂甚至托盤紙,龐大的統一采購量,可以确保從供應商那拿到最優惠的價格,确保了終端門店的市場競争力。
理論上,華萊士可對涉及的每一個産業進行深度整合,每一個都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比如,華萊士旗下擁有十幾家面包生産企業,除了供應華萊士的需求外,同時也對外供應産品,龐大的采購量不僅使工廠的規模效應達到最佳,每家面包廠都為企業貢獻數百萬元的利潤。
就這樣,優勢資源向強者集中的“馬太效應”,使華萊士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優化,“百城萬店”并非最終目标,而是一個裡程。
03 平台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小餐飲很多人知道華萊士依托“門店衆籌、員工合夥”的模式發展壯大,其實忽略了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華萊士自創的兩大模式,一個是商業模式,一個是管理模式——數字化内控管理。”淩淑冰說。
因為親朋好友、合作夥伴衆籌,員工合夥,“這麼多年餐飲連鎖經營,他們做的不是生意,而是在經營一種信任。”
好的内控是信任之基石。
2004年開始,華萊士招兵買馬,開始用系統化進行管理,這才能夠在全國建了20幾個分公司。
華萊士把一家餐飲門店當一家小公司經營,主導誰投資,誰收益,門店自負盈虧。把餐飲連鎖看做一個集團企業,因為涉及的産業鍊太長了,有生産基地,有物流,有門店,所以要建立内控管理。
做過餐飲都知道,涉及三大模塊:門店管理模塊;總部管理模塊;配送,為門店提供更多的貨源,這三個模塊,華萊士是獨自經營核算的。
為了節約成本,采取店長負責制,人财物三個權限全把關,根據标準成本核算之後,不管量多量少,店長都要賠。“當時店長工資隻有兩三千,如果管理不好,有成本差異,照樣要賠。”
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對軟件進行升級,同時對員工進行系統内的培訓,管理的培訓,以此支撐整個集團化企業多配送,多門店,多分公司的經營模式。
淩淑冰認為,餐企的趨勢是走向品牌化、連鎖化,而做大做強,必須要建立數字化、系統化的管理。但目前餐飲業目前80%以上還是夫妻店,個體戶,如果不升級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我個人的願景就是草根抱團,共創财富,希望搭建一個創業平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小餐飲。”
希望用華萊士這些年打造出來的三輛馬車:專業的管理團隊、淩頂ERP軟件、優勢的供應鍊,搭建一個創業平台,為夫妻店做升級,讓夫妻店能夠安心開一個小店,圓一個創業夢。
04 小結:從獨樂樂到衆樂樂,相融才能共生從開薄利多銷的平價漢堡店,到整合産業鍊,實現“百城萬店”的目标,如今,華萊士更大的夢想是做一個創業平台,幫助更多小餐飲品牌發展,并且定下了10萬 的新目标——計劃孵化100個品牌,每個品牌做1000家店。
而内參君也了解到,很多福州小餐飲品牌已經從中受益,比如瑪格麗塔,在華萊士的幫助下,每年能新開200多家店。
梳理了華萊士的成長曆程,我們會發現,它賺錢的邏輯跟很多企業都不一樣,别人是把企業做大了,員工能受益,而華萊士把順序颠倒過來——“幫助員工成長,企業也随之壯大”。
通過“讓利”顧客(平價漢堡),“讓利”員工(分股合夥),“讓利”供應商(衆籌開店),最終實現了自身的強大。如今它要“讓利”其他餐飲同行。
這或許就是外界總結的華萊士的榕樹基因:扶持“新榕”獨立而不擔心“搶自己的地盤”是一種胸懷,能把“新榕”維系在一起形成“生态圈”則是一種智慧。
華萊士教給餐飲人最大的道理就是——相融共生的智慧和胸懷。
本文部分内容整合自:思爾福,回顧 | 華萊士董事淩淑冰:餐飲連鎖企業數字化内控管理體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