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取長補短的成語的由來

取長補短的成語的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8:51:04

取長補短的成語的由來?成語: 取(qǔ) 長(chánɡ) 補(bǔ) 短(duǎn),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取長補短的成語的由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取長補短的成語的由來(成語取長補短的知識)1

取長補短的成語的由來

成語: 取(qǔ) 長(chánɡ) 補(bǔ) 短(duǎn)

釋義:是指吸取别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出處:戰國·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中:"今滕絕長補短,将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

知識内容:

滕文公,戰國時滕國的賢君,他與孟子是同時代人。滕文公為世子的時候,有一次出使楚國。他路經宋國,在宋國會見了孟子,孟子同他講了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

滕文公從楚國回來的時候,又在宋國拜訪了孟子。孟子說:“您懷疑我的話嗎?天下的真理隻有這麼一個。”接着孟子又說道:“成灏是個勇士,他曾對齊景公說,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為什麼要怕他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顔淵曾經說過:舜是什麼樣的人,我也是什麼樣的人,有作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樣。

公明儀曾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也是應該信賴的。現在有滕國,假若把土地截長補短,每邊之長也将近五十裡,隻要實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為一個很好的國家。孟子說這些話是在鼓勵滕文公要有實施仁政的勇氣。

孟子認為:古往今來,不論是聖賢還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聖賢能做到的,普通人經過努力也能做得到;滕國雖然國小,但土地折算起來也有方圓五十裡,隻要實施仁政,照樣可以治理成一個好的國家。滕文公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内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千年後,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君賢,善國之名遠揚。

好了,以上就是成語“ 取長補短”的知識,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收藏,以方便大家學習以往更多有趣的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