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四步走? “雙減”政策落地已有半年,“依法帶娃”的時代也正式到來,但還是有許多父母沒有從心慌慌的狀态中走出來,沒有了線上線下的課後輔導,沒有了成績公開排名,“養娃”就像“拆盲盒”,不到放榜那天似乎都不知道娃學得怎樣,叫人怎能不心慌?其實,隻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加減法,帶娃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可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家庭教育四步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雙減”政策落地已有半年,“依法帶娃”的時代也正式到來,但還是有許多父母沒有從心慌慌的狀态中走出來,沒有了線上線下的課後輔導,沒有了成績公開排名,“養娃”就像“拆盲盒”,不到放榜那天似乎都不知道娃學得怎樣,叫人怎能不心慌?其實,隻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加減法,帶娃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可怕。
一、父母的責任意識要“加”,對外界的過分依賴要“減”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早在中國古代,人們就認識到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辯證關系,父母的養而不教和老師的教而不嚴,同樣都是失職失責行為。《人民日報》曾撰文指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你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業”,李嘉誠也說過,“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所以,為人父母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首要責任,父母在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人和任何培訓機構都無法替代的。
二、父母的自身學習要“加”,對孩子的過高要求要“減”
如今,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受過現代教育的,而且很多80、90後父母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必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一道理,但如何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相信有些父母知之甚少或者即使知道也做不到。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例子,父母都知道長時間玩手機不好,但也經常架不住孩子的哭鬧,或者自己都是“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不許碰手機。一個成熟的父母,必然是反思型父母,不斷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的行為折射出來的往往就是父母的樣子。一個智慧型父母,必定是通過不斷學習來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實現與孩子之間良性互動交流的。回到“玩手機”這件事情上來,想讓孩子不玩或少玩手機,至少有這樣幾種方式比大喊大叫、嚴厲說教有效:父母如果不能戒除手機瘾,至少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機,全身心陪伴;與孩子共同約定玩手機的條件和時間,并嚴格執行,不被孩子的哭鬧左右。
三、對身心健康的關注要“加”,知識技能的過量灌輸要“減”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碗毒雞湯不知道毒害了多少家庭。說它是碗毒雞湯,因為它本身就是個僞命題,每個家庭的物質基礎、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都不完全相同,意味着每個孩子的跑道都不一樣,又如何能用一條起跑線去衡量?即使家庭結構相似的孩子之間,也有個人氣質、禀賦的差異,有的孩子外向,擅長交際、語言表達、舞台表演,有的孩子内向,喜歡寫寫畫畫,這些又如何評價?退一步來說,就算人生是場競賽,那也是一次長跑,也不是開始幾步的快慢能決定的。長期以來諸如此類的毒雞湯還有很多,什麼“黃金期”“敏感期”,好像錯過這個年齡段,就學不好這一類知識技能了一樣,無形中就加重了家長的焦慮,增加了孩子的身體、心理負擔,導緻現在很多中小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家長,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孩子長久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年學了多少知識,哪些特長。
四、對學習過程的重視要“加”,學習結果的過度強調要“減”
學習知識本身沒有錯,從小培養學習的習慣、品質更沒有錯,畢竟現代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型社會,不會學習是很難立足的。但在孩子成長階段,關注學習過程比關注學習結果更有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形成興趣、養成習慣、磨練意志,而這些才是影響他能否持久學習、學得怎麼樣的核心因素,越是低年級越是要注重學習過程。
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為人父母的義務;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關注身心健康的發展,家庭、社會、學校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