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惠安雕藝大師吳德強在創作中。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泉州9月25日電 (吳冠标)“惠安石雕,根植于閩南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故能曆千年而不衰,蜚聲中外。”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惠安雕藝大師吳德強眼中,紮根民間,從閩南大地上汲取藝術靈感是他的“創作秘訣”。
近日,吳德強的石雕作品《同心協力》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該作品以巧奪天工的技藝塑造了兩位惠安婦女的勞動場景,刻畫出“惠安女”勤勞樸實、積極樂觀的美好形象,令人歎為觀止。
吳德強指導徒弟雕刻。 受訪者供圖
生于“中國石雕之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的吳德強,對“惠安女”形象有着很深的情結。“俗話說,勞動最美麗。我當石雕學徒時就曾見過惠安女在礦山撬石頭,那個場景成了我創作《同心協力》的靈感之一。”
從小受到惠安石雕藝術熏陶,吳德強初中畢業便進入了石雕廠工作,從一個學徒做起,一鑿一刻地在雕藝之路奮進,到如今的石雕藝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已有36載,可謂是“酸甜苦辣皆嘗盡”。
第六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石雕創作營。 受訪者供圖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當學徒時經常被鐵錘鐵錐砸在手上,皮開肉綻,咬咬牙也就過來了。”年輕時的吳德強肯吃苦、好學習、愛鑽研,曾師從閩南石雕名匠蔣智錦、著名雕塑家洪世清等人,卻又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而最令吳德強難忘的一次創作是雕刻“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像。為了讓這座高達1.96米的漢白玉雕像形神兼備、趨于完美,他大量查閱、分析錢學森的照片與文獻資料,與錢學森生前的工作人員交流,深入了解錢學森的人品、學品以及突出貢獻,并多次對成型的作品推翻重做。
“藝術就是精益求精。創作期間,因為發現雕像臉部有0.5厘米直徑的黑點,我就将已完成80%的作品作廢,重新選料加工。”吳德強笑着說。
三年磨一劍,這座雕像将錢學森智慧從容的氣度與風範展現得淋漓盡緻,最終被捐獻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至今仍被吳德強津津樂道。“這诠釋了我對錢老一生奉獻的敬與愛,也是惠安石雕業界家國情懷的體現。”
吳德強石雕作品《同心協力》。 受訪者供圖
談及惠安石雕的傳承與發展,吳德強的語氣中帶着些許欣慰。近年來,惠安縣多次舉辦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讓惠安石雕與世界交流,碰撞藝術思維,大大地拓展了惠安石雕的影響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學習雕刻,傳承惠安石雕技藝。
在繁忙的創作之餘,吳德強從不忘記惠安石雕的傳承使命。他指出,随着經濟水平的提升,惠安石雕開始走向産業化,規模化,傳統的授徒模式已經不再适合産業發展。
于是,吳德強與《雕塑》雜志社合作,連續承辦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石雕創作營,創新授徒模式,讓擁有理論基礎的高校畢業生與傳承雕藝技法的惠安工匠,互相交流學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力圖為惠安石雕培育出一批優質的新時代傳承者。
在他的傾囊相授下,一位位善技法、懂理論、精雕琢的能工巧匠陸續誕生,不斷給惠安石雕注入新鮮血液。
“作為惠安石雕省級非遺傳承人,讓惠安石雕這一千年技藝在新時代得到傳承、發展,是我義不容辭的使命。以個人薪火,點燃技藝傳承,這亦是我們這些惠安石雕人始終恪守的匠人初心。”吳德強如是說。(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