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筋有骨有肉什麼意思

有筋有骨有肉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3:48:04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40——什麼是骨肉筋節

書法用筆,九用和八法都講過了,現在還有一些補充内容。譬如上一堂課講到筋,究竟什麼是筋?書法中的骨和肉又是什麼呢?這要從王羲之《十七貼》講起。

王羲之《十七貼》最後一貼,名叫《虞安吉貼》,這貼是一封推薦信,為虞安吉求職。貼中說:"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可見這位虞安吉是王羲之關系很好的朋友。

唐太宗《指意》和虞世南《筆髓論》,都引述過虞安吉論書法的話,可見對虞安吉的重視。虞安吉既是王羲之的同事和朋友,他們當然會談論書法。虞世南是王羲之的傳人,唐太宗又是王羲之的崇拜者,他們引述虞安吉的話,當然是贊同和欣賞的。

虞安吉說了什麼話呢?這段話比較長,我摘引幾句如下。

虞安吉雲:"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幹枯而露骨。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請注意這段話我用紅色标出三個字,就是筋、骨、肉。可見晉唐人心目中,書法有這三個概念。

1.什麼是骨,什麼是肉。

東晉時代,虞安吉已經認識到"一支毛筆兩個鋒","橫毫側管"就是用側鋒,側鋒線要防止"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就是用尖鋒,尖鋒線要當心"幹枯而露骨"。這樣一講,我們就明白了。尖鋒是線條的骨,側鋒寫出來是肉。虞安吉接下來說"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等到一個人悟到用筆的訣竅,他寫的側鋒粗線條雖然多肉,也能銳利挺拔,寫尖鋒細線條,多骨也做到壯實不枯。

拿王羲之的作品來看,有時候他的線條很細,尖鋒劃過的地方,雖細卻也遒勁。有時候線條用足三分筆,非常粗,但沒有肥胖的感覺。

有筋有骨有肉什麼意思(一個字有骨有肉)1

有時候極粗的線條和非常細的線條放在一起,骨肉相濟,不感覺到粗就是肥,細就是枯,真正做到了"粗而能銳,細而能壯。"

唐太宗《指意》說:"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你看,唐太宗也懂得兩個筆鋒。"心毫"就是筆心,這是筋骨,"副毛"就是副毫,寫出來就是皮膚。

要注意古文中"膚",也可以指祭祀用的肉。"皮膚"就是皮肉,和現在的意義不同。

這樣一來,古籍中的一些論述就容易懂了。如傳為王羲之老師衛夫人的《筆陣圖》有這樣一句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這是能用尖鋒就多骨,因為尖鋒可以錐畫石,那就筆力大。如果隻能用側鋒,筆力小,肉多。

梁武帝《答陶隐居論書》說"純骨無媚",隻用尖鋒,一堆骨頭,就如虞安吉所說"豎管直鋒則幹枯而露骨","純肉無力",隻用側鋒,咬不住紙,沒法做到以錐畫石、力透紙背,當然是無力了。所以,善書法者,必須兩個筆鋒并用。

2.什麼是筋

接下來說說什麼是"筋"。

虞安吉有這一句話:"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這句話不大容易懂。注意唐太宗《指意》的引文,比虞世南多兩個字:"太緩者滞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這個"滞",《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凝也"。現在還有一些詞叫"停滞"、"呆滞"、"凝滞"。意思差不多,凍住了,動不了,滞留。筆鋒運行,那就有走勢,太慢這個勢就沒有了。太急為什麼無骨?《玉堂禁經》說尖鋒是"以錐畫石",尖鋒要咬住紙,力透紙背,這就快不得,一快就飄。

所謂"筋",就是表達筆鋒走勢的,你要動才有勢,你

有筋有骨有肉什麼意思(一個字有骨有肉)2

看這張圖表,炒股票的朋友大約很熟悉,股價動才能表現走勢。如果股價不動,好聽點叫做靜勢,其實就是沒有勢。

回過頭來看虞安吉這一句,意思就是太慢無法表達走勢,太快就飄。

上一堂課講到元代陳繹曾,他說:"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陳繹曾認為"筋"表現筆鋒的運動軌迹,這個說法很好。但他的"筋",包括"藏"和"度"兩種動作。調鋒和行筆都有,也就是大圈和小圈都在内。

到清代張庭相、魯一貞著《玉燕樓書法》談"筋",那條"筋"更長了:"筋法有三:生也,度也,留也。生者何?如一幅中行行相生,一行中字字相生,一字中筆筆相生,則顧盼有情,氣脈流通矣。"照這樣說法,整幅字都連上了,這根筋未免太長。這解釋本身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稱為"筋"。我認為他最後那一句"氣脈流通"比較适當。

回想《玉堂禁經》的論述:"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這就是書法的三大要素,第六課講過。這三大要素,也就是書法寫字的三個步驟。

拿"永"字來說,所謂用筆,就是用不同的筆法把八個點畫寫好。所謂"識勢",就是懂得筆勢,把點畫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成筆勢。最後"裹束",把這四個筆勢放到特定的位置上,裹束起來,就得到了整個"永"字。這也就是我上一堂課講到的書法兩步成字。

簡言之:照《玉堂禁經》的意思去理解,在書法中,寫"字"實質是寫"筆勢"。所謂"筋",就是筆勢的表現。大圈就是"筋",是對一個筆勢而言的。"筋"不能解釋得太長,如果整篇作品是一根"筋",就沒有意義了。

3.什麼是筋節

除了大圈,還有小圈。小圈古代另有一個名稱,叫做"筋節"。"筋節"的名稱很早就出現了。東漢蔡邕《九勢》說:"轉筆,左旋右顧,無使筋節孤露"。我用的是元代劉有定的版本,其他版本"筋節"又作"節目"。古人所稱的"節目"就是一個樹節,如《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好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做容易的部分,然後來對付那些樹節。在書法中,"節目"和"筋節"意思相同。就是指小圈。

有些古籍上把"筋節"簡稱為"節"。如《玉堂禁經》:"四曰蹲鋒,緩毫蹲節"。這個"節"就是筋上的一個樞紐點。也就是換筆心,調鋒的地方。

"筋節"有時候又叫"角節",如張懷瓘《評書藥石論》:"古文、篆、籀,書之祖也,都無角節,将古合道,理亦可明。",折線的筋節好象一個角,弧線沒有"角節",他說"篆籀"那些古文字,因為是用弧線寫的,所以沒有角節。又有人稱"筋節"為"骨節",如清代徐用錫說:"又思學書亦苦骨節大,不特點畫要細處小處學,即結字亦是愈熟愈不相礙。"假如你去買肉,骨頭倒是有骨節的。但書法隻有一種節,"骨節"就是"筋節"。

簡言之:

古籍中筋節、骨節、角節等,都是指小圈。

小圈用于調鋒,必然是動手腕的地方。

簡單稱法就是一個節點。

我以開車做為例子,來說明筋和節點的關系。一個人開車出門,我以一個紅點來表示,你想他應該做什麼事呢?首先,他心中要有路線圖,這是大圈;如果不知道路怎樣走,那就沒法開了。而他上了路之後,就要不斷地調節駕駛盤,這是小圈,我以藍色的點來表示。小圈是無法事前決定的,是根據路況臨時變換的。同樣道理,筆鋒的運行也一樣,我以紅點來表示筆鋒,寫一個勾努勢。筆鋒的走勢,或者說筆鋒的軌迹就是一條筋。筆鋒不是平拖的,它時時在調節之中,所以就産生了很多筋節,也就是小圈。

筋是可以下筆前先決定的,如果沒有這條筋,你下筆怎麼動呢?往哪兒走呢?

所以《玉堂禁經》一開始就說:"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勢,乃可加功。"這個"夫"隻是一個發語詞,沒有具體的意思。他說一個人要學書法,必須有老師,老師教什麼呢?必先識勢,懂得筆勢的走法,乃可加功,功力是加在筆勢上的。

簡單地說,先知道路線,然後表達功力。你可以用尖鋒寫,可以用側鋒寫。當然也可以尖鋒、側鋒并用。但這是"加功","加功"之前要"識勢"。你要知道勾努勢的筋,知道它的走勢。這是下筆前先要明白的。

有筋有骨有肉什麼意思(一個字有骨有肉)3

張旭的弟子徐浩說:"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初學書法,兩件事情最要緊,那就是筋骨。筋是懂筆勢,要寫某個字,一看就知道用哪向幾個筆勢,裹束一下就行了。第二是骨,這是練筆力,把握筆心。初學者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毛筆一上紙面就彎了,副毫躺在紙面上刷來刷去,那全是肉。

衛夫人《筆陣圖》有這兩句話:"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骨多點,肉少點,那就是尖鋒沿着筋走,所以稱之為"筋書",反過來就不大妙了,"多肉微骨",毛筆趴在紙面上站不起來,不會用筆心,雖然也是跟着筋的方向走,但一大堆肉,所以叫"墨豬"。

本節要點:

骨是尖鋒線,肉是側鋒線。

筋是筆鋒所走的路,筆勢的大圈。

節點是調鋒的地方,筆勢的小圈。

要點解讀:

思考題:

唐代張彥遠《曆代名書記》說:"昔謝赫雲:'書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有人說骨法就是畫的架構,有人說骨法就是相面的方法,有人說骨法就是下筆力量大,等等,你怎樣想?

1、寫出"永"字的筋,注意分開筆勢。

2、用純骨寫一個"永"字。

3、用純肉寫一個"永"字。

4、在你寫的"永"字上标示出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