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方?經方、時方是中醫方劑兩大體系,通常以其曆史年代或作者劃分,但對此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本文試做簡單考據分析,希望能求根溯源,以供各位同仁參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什麼是經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經方、時方是中醫方劑兩大體系,通常以其曆史年代或作者劃分,但對此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本文試做簡單考據分析,希望能求根溯源,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什麼是經方?
經方的概念,最初出現在《漢書·藝文志》,記載得比較詳細:
首先舉了“經”的例子,告訴讀者醫經有哪些:“《黃帝内經》十八卷、《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内徑》九卷、《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内經》三十八卷、《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其次詳細介紹了醫經是什麼:“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上述這些經書都是醫經,包含人體的血脈經絡骨髓組成及陰陽變化規律等内容,類似于現代解剖學生理學之類的基礎學科;并有各種疾病的根本病因和病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辨證和診斷;把握好分寸,用針灸、湯藥、砭石等各種方法,搭配好各種藥材,使病人身體逐漸康複。辨證對了,治法對了,就象磁石吸鐵器一樣自然相應,病人很快能痊愈。但如果用錯了,會把小病治成大病,活人治成死人。
介紹完醫經以後,接下來是經方。“方”,本義是把兩艘船并起來,拼接在一起。引申為解決問題的辦法,針對實際問題的具體應用。經方,單就字面看,意思是在上述醫經理論框架下辨證并找出解決疾病的辦法,當然不隻湯劑,還有針灸、砭石等方法。
經方書籍列舉了:“《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創疭瘛方》三十卷、《婦人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然後界定了什麼是經方:“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緻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内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
“本”在這裡是名詞動用,根據醫經解決疾病的方法是什麼呢?在醫經所提供理論的辨證指導下,基于草木金石等藥材的本性,除我們常說的溫涼寒熱(性)、酸甜苦辛(味)、進入人體後的影響區域(歸經)外,還有作用方向、能量密度大小(氣或血)、和人體能量相近程度、相互之間搭配影響(氣)等等,同時參考疾病的嚴重程度遣方用藥,藥證契合,使病人該開的開,該散的散,恢複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回到健康的正常狀态。這一整套解決疾病的方法體系,就是經方。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治病必求于本”,這個本除了病本,疾病的根本原因外,用的各種方法、藥材也要求其本,為什麼古人一而再強調“本草”,《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都是“本草”,而不隻是一個字“草”,叫做《神農草經》或者《神農草木金石經》?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遣方用藥,一定要從藥的角度出發,掌握其根本屬性。
從上述古人的論述可以看出,經方是包含醫理、藥材、疾病三大要素的整套體系,圍繞着草木金石等各種藥材或方法的根本屬性來使用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本,站在藥材本性角度出發看疾病,以藥材特性來解決問題。
按《漢書·藝文志》的定義,符合醫理對疾病的辨證,用從藥材的本性出發開出的方子來治療,應該算是經方。
後人把經方概念中包含的醫理、疾病部分去掉了,把藥材根本屬性的出發點也去掉了,簡化後專指方劑。
一說為漢以前的方劑為經方,
也有人以《内經》、《傷寒論》、《金匮要略》中的方劑為經方,
更有人認為經方專指《傷寒論》、《金匮要略》中的方劑,依據是《金匮心典·徐(大椿)序》:“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這種說法是斷章取義,類似八股文中的截搭題,也就是東一名西一句湊起來的。
《金匮心典》是清代尤怡的著作,前半句來自“大抵湯劑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芳尹始也.若扁倉諸公.皆長于禁方.而其書又不克傳.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遠接軒皇.近兼衆氏”,後半句來自一百多字後,“古聖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可與靈素并垂者”。徐前輩的意思是,醫聖仲景繼承了伊尹、扁鵲等古代先賢的經方,寫了傷寒和金匮,傳承下來了。其他先賢的著作由于考據層面因素的還不明晰,所以傷寒和金匮成了現在經方中最重要的兩部。并不是說經方就隻是傷寒和金匮。《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更貼近《湯液經法》原文精義,《千金》同樣收錄有很多經方。
經方裡的方劑是怎麼來的?
由于《漢書·藝文志》中其他經方典籍已佚,而漢·張仲景《傷寒論》序提到“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胪藥錄》,并《平脈辨證》”,宋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在宋刻《傷寒論》序寫到:“仲景本伊尹之法(《湯液經法》),伊尹本神農本草之經。”,另外,梁代·陶弘景曾經根據《湯液經法》,從中摘抄部分方劑,寫成《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一卷。
所以現在《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匮要略》、《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就成了研究經方唯四的重要資料,後三部書則直接傳承自《湯液經法》。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上古到中古時期醫藥知識的總結,一般認為成書于戰國到秦漢,側重于藥,以四氣五味适用于人體患病後表現出寒、熱、虛、實、陰、陽的症狀論述,其述證部分主要用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即八綱理論,标志了經方理論的起源。
從現代人眼光看來,本草經屬于長期的經驗總結。但據一些先秦曆史資料的記載以及考古發掘,神農嘗百草應該不隻是神話,《論語·季氏》“生而知之”也肯定了先天智慧的存在。《黃帝經内·上古天真論》開篇即講黃帝“生而神靈”。
什麼是“生而知之”?現代人中,有少數能看見紅外紫外、聽見次聲超聲的特殊人類個體。同普通人相比,他們能看到、聽到更多的信息。
上古時代,人類主要對面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靠自身的感知。有些人能夠精确體會到生活環境中一草一木,包括動物、土壤、氣候的偏性,感知到這些因素對身體的影響。準确點說,能夠感知到這些因素到底影響了氣還是血,影響了哪個臓哪個腑,通過皮毛還是通過脾胃,在人體的走向是沿經絡還是由表入裡。
很多古人擁有這些今人沒有的能力,對生活環境中幾乎所有動植物和金石都進行了陰陽層面的觀察和總結,成為中華傳統醫藥的基礎。
《湯液經法》也叫《伊尹湯液經》,梁·陶弘景《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為方亦三百六十首……實為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肯定了伊尹在傳統醫藥領域的決定性作用。
從我國多部曆史著作中,都記載過伊尹的生活軌迹,例如《史記》記伊尹“乃為有莘氏媵臣, 負鼎俎, 以滋味說湯, 緻于王道。”伊尹的出生和成長環境都在社會下層,奴仆群體中的廚師,正常看來如果通過學習,完成階層的躍遷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偏偏成為商朝初年的大巫、帝師、丞相、政治家、廚祖,還精通醫術,隻能是他“生而知之”,具有特殊智慧,除通過各種途徑繼承前人的知識,還能夠敏銳感知到許多普通人獲取不到的信息,并善于抽象和總結。
許多學界大卡有類似的觀點:任何專業的終點都是哲學。每個學科的人,都由下而上,象丁廚師一樣,解一輩子牛才達到哲學的頂點。而伊尹的起點就是哲學,由上而下,自然水銀洩地,由巫而廚而醫而政,各方面都能輕松自如。
從《傷寒論》、《金匮要略》、《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可以看出,《湯液經法》方藥理法,如五髒虛實補瀉辨治内傷病證法度,以及二旦六神湯辨治天行外感病證法度等,在我國中古時期,髒腑辨證、經絡辨證、方劑配伍等經方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後世張仲景等醫學大家,在辨證、藥材炮制搭配和使用方法上,逐漸完善和豐富起來。
由于經方是建立在醫生對藥材特性精準把握的基礎之上,後世人缺少了古人的感知能力,強以功效解讀經方,結果往往差強人意,有些時候遠不如時方好把握,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記得點贊、轉發、關注!
想了解更多中醫資訊,kao證等,點擊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