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遵循的基本範式?教育研究是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教育改革創新的支撐力量,加強和改進教育研究,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對教育研究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教育研究範式也應當與時俱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紮根中國教育實踐,守正創新,博采衆長,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研究遵循的基本範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研究是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教育改革創新的支撐力量,加強和改進教育研究,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對教育研究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教育研究範式也應當與時俱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紮根中國教育實踐,守正創新,博采衆長。
就大的趨勢而言,當前我國教育研究的範式正在下列不同維度上發生重要的和明确的變革。
研究目的上
從重知識生産
到重實踐改進
毋庸置疑,教育研究基本目的是對教育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提出一些新觀點或新主張。但是,長期以來,教育研究工作隻是止于這種教育知識的生産,把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至于對它們所反映的對象——教育實踐——産生什麼樣影響,則很少關心。在這種研究範式下,教育知識生産與教育實踐改進之間存在明顯脫節,總體上降低了教育研究對教育實踐改革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使得教育實踐改進始終停留在經驗摸索層面,很少得到教育專業研究的支撐。
這種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決策者、管理者、實踐者包括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教育決策者呼籲教育研究胸懷“國之大者”,回應教育實踐需求,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服務教育改革創新。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真誠歡迎教育研究工作者到教育一線去,不僅搜集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更要基于研究發現提出明确的工作改進意見建議。教育研究者也對傳統的以論文和著作産出為标志的教育研究目的觀進行批判性反思,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去助力教育系統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提出一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回到實踐的完整認識路線和“學術—實踐共同體”主張,展現教育研究的社會責任和實踐情懷。
學科基礎上
從重單學科研究
到重多學科研究
學科是人為劃分的知識體系,學科制度的形成對于近代以來人類知識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與此同時,學科主義也将研究者的視野限制在狹小的學科範圍之内,影響到對實際問題的全面、深入和系統認識,學科壁壘對于科學研究的掣肘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在這種大的學科制度下,教育研究長期以來也囿于各自學科圍牆,研究高等教育的與研究基礎教育的、研究教育史的與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彼此界限分明,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學術小圈子,很少越雷池一步,生怕出現學科身份認同危機。
這種單學科基礎上的教育研究範式在解釋真實的教育問題時明顯力不從心。這是因為,真實的教育問題從來就不是誕生在學科世界中的,而是帶有高度的複雜性。對真實教育問題的描述、解釋和分析所需要的理論和方法,需要而且必須綜合應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多視角、多領域、多層次開展研究。當前,教育研究特别要重視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物聯網等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新挑戰、提出的新課題和激發的新思想。隻有這樣,教育研究才能夠走出基于單一學科研究産生的“盲人摸象”困境,最大可能地形成對于教育問題的系統觀和整體觀,把握住教育問題的本質和邊界條件,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科研組織上
從重個人興趣
到重有組織科研
科研組織是影響科研生産率和學術創新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教育研究在組織形式上存在重個人興趣以及由此産生的“小而散”的特點。“小”指研究團隊規模小,幾個人的小團隊很常見;“散”指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缺乏協同組織,哪怕是研究同樣的問題,也各做各的,沒有共同認可的方向、目标和研究路線。這種教育研究的組織形式與上述傳統的教育研究目的、單一學科的研究基礎具有高度相關性,與以往科研評價制度重第一項目負責人、重有獨立承擔的項目等也有關系。這種方式在一些教育研究領域如教育基本理論和教育哲學等研究中有其合理性,将來也應當予以尊重,但是,在大多數教育科學問題、政策問題、實踐問題和技術問題等研究中,這種研究組織形式存在很大不足,極大地影響了這些領域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質量。
當前的教育研究正在從注重個人興趣的“小而散”的研究和小樣本實證研究逐漸發展為重多學科共同參與的大規模研究、實踐改進研究和持續跟蹤研究。在這種新的教育研究組織形式中,教育研究者可考慮參考自然和社會科學中的大科學、大工程團隊等科研組織模式,并根據教育研究的實際情況創新組織模式,包括教育研究者與教育實踐者的合作研究模式。在有組織的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們可以躍出自己所在二級學科的小天地,圍繞國家教育改革創新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前沿問題和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的密集、深入、持久的讨論與創新。科研組織方式的轉變,是提升教育研究服務國家和地區教育改革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基礎。
研究路徑上
從重國外理論借鑒
到重本土理論建構
中國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獨樹一幟,但是學科化的教育研究和整個教育學科制度卻由國外引進,國外的教育學對中國教育研究影響甚深。這種狀況在其他的社會科學領域中也是一樣。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教育研究的文化自覺和理論自主意識不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傳統教育研究範式對我國傳統教育文化和當下教育實踐的疏離。
着眼于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和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體系構建,這種重國外理論借鑒的研究路徑局限性越來越大,國外理論在解釋和解決中國教育問題上的有效性越來越低。這就迫切地要求中國當代教育研究者探索一種新的教育研究路徑,深入中國教育實踐,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刻地而不是膚淺地從理論上總結凝練中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經驗,加快推動本土教育理論建構,完成前輩教育學家們未竟的“教育學中國化”使命,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教育學理論體系。我們欣喜地看到,近些年來,以顧明遠為代表的比較教育學團隊和以葉瀾為代表的教育學原理團隊已經在構建本土教育理論體系方面做出了表率。
研究視域上
從研究中國問題
到研究世界問題
教育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教育思想、制度和實踐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當代各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共同路徑。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也都面臨着質量、公平和活力等共同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一方面有力支持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也逐漸引起世界各國從教育決策部門到一線中小學教師的積極關注。近些年,中國在發展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反貧困等領域所秉持的理念、頒布的政策和積累的經驗也開始走向世界,“中國經驗”“中國案例”開始出現在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教育政策文件中。
适應這種新時代教育交流與合作關系變化的新形勢新需要,我國的教育研究一方面應當繼續做好中國問題的研究,向國外介紹中國教育政策和實踐中獨具特色的核心理念和可借鑒、可推廣、可複制的優秀經驗;另一方面,也應當注重建立廣泛的國際聯合研究網絡,開展面向未來的全球教育問題研究,為全球共性的教育問題解決和全球教育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提升中國教育研究者和科研項目的全球影響力、貢獻度和話語權。
目前,我國教育研究者開展國際聯合研究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聯合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對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等的相關政策制定和評估産生積極貢獻。今後,不管是教育研究的哪個領域,都應該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自主的姿态,進一步加強對全球或區域教育問題的研究,傳播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教育事業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永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我國近年來形成的以上教育研究範式變革趨勢,彰顯出我國教育學者在新時代的學術自信和使命擔當。當然,範式變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育學術共同體内部的強烈共識和外部相應政策條件的支持。從内部條件而言,需要教育研究者同行們對原有範式的深刻自省與對新範式的持續探索和完善;從外部條件而言,則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教育實踐的關系,推動教育學科制度包括人才培養制度的重建,培育指向教育實踐系統改進的教育學文化。
(石中英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張羽系該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09日第7版
作者:石中英 張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