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3 03:27:58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1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2

全文長約 7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9 分鐘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3

精彩導讀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凡是一所好學校,必然有一個可能産生曆史意義的好校長,發展的時間至少在十年以上。校長任期如果太短,是不可能有足夠時間辦好一所學校的。

在所有的社會機構中,學校也許是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一類。但是我發現,不隻是學校以外的人,即使是學校内部的人,似乎也并不清楚他(她)們每天學習工作生活的場所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說起“學校”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所指的意思是什麼呢?

如果從正面很難清晰界定學校是什麼的話,也許明确了學校不是什麼,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學校是什麼”。

學校不是政府

可以肯定地說,學校不是也不應該是政府。從使命到組織再到運行,學校和政府都有着本質的區别。但是,現在的學校看上去越來越像一個政府機構,尤其像教育行政機關下轄的一個具體部門。我說的還不完全是“行政化”的問題。“行政化”隻是表象,現在的問題是,整個學校沒有或很少體現出教育的文化,更多地體現為官僚機構的文化。

校長的任命

目前,所有公立學校的校長都是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任命的。這本身沒有問題。公立學校的經費來源是财政性資金,校長當然應當由政府任命,這和私立學校的校長由董事會任命的做法并無二緻。

有些人主張校長不應當由政府任命,這沒有說到點子上。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校長是不是由政府任命,而是在于,當政府任命的時候,其出發點究竟是在任命一個校長?還是在任命一級官員?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回事,其實二者之間大有分别。我們都希望看到是前者,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後者,這就導緻了很多反教育的現象。

首先,校長的任期普遍不長。

教育需要時間和耐心。一項教育政策的實施不可能立竿見影,其效果往往要等很多年後才會逐漸顯現。任期過短,一方面會損害教育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很少有校長會“蕭規曹随”,繼續前一任的政策而不提出自己的新政策,另一方面,也很難使校長能夠靜下心來規劃學校的長遠發展——因為他(她)清楚地知道,規劃做得再好也沒有用,幾年之後的新校長又會提出新的“規劃”。

在這種情況下,校長要麼隻能“急功近利”,實施一些盡可能産生快速效果的政策,缺乏長遠眼光;要麼隻能“小打小鬧”,在一些細枝末節或某一兩個局部領域内取得突破,缺乏整體性的全局視野;最糟糕的是做做“表面文章”,提出一些動聽的教育理念和繞口令似的标語口号,除了在宣傳上博得廉價的掌聲之外,不會收到任何實際的教育效果。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凡是一所好學校,必然有一個可能産生曆史意義的好校長,發展的時間至少在十年以上。校長任期如果太短,是不可能有足夠時間辦好一所學校的。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4

第二個現象是,校長要定期輪崗。

有些地方甚至規定了校長的具體任職年限,兩三年後轄區内的所有校長都要進行異地交流。據說,這樣做的理由是為了防止校長在一個學校任職時間長了會形成“獨立王國”,滋生腐敗。

這樣的邏輯相當奇怪。學校不是權力機關,校長也不是掌握權力的官員,為什麼也要做出如此的規定呢?那隻能有一種解釋:要麼學校真的是一個權力機關,校長真的有很大的權力;要麼上級教育行政機構認為學校是一個權力機關,校長是一個有權力的官員。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恐怕都不符合我們心中對學校和校長的想象。

第三個現象是,我們特别喜歡把一個好學校的好校長提拔為教育局的副局長甚至是局長,以示重用。

對教育重視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一定要讓校長當官呢?不是說校長不能當官,而是說,讓一個好校長當官既可能終止了他(她)的職業生涯,也未必會對學校和教育有利。校長之所以成為好校長,是因為他(她)辦好了一所學校,但辦好一所學校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可以同樣成功地管理好一個地區的教育,辦學和行政管理是兩碼事。

而且,教育局長是為學校和校長提供服務的。作為政府官員,他(她)最好沒有什麼先進的教育理念,更不應該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變成政策在轄區内的所有學校推行,使自己成為事實上的“總校長”。這樣做将違背教育管理的基本規律,損害一個地方學校的多樣性。

校長就是校長,是辦學的教育家。學校是教育機構,不是政府機關,二者的管理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中國早已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需要由專業的人去專注地做專業的事。教育尤其如此。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5

幹部和級别

在我看來,學校和政府機關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學校裡,人和人之間在任何意義上都是平等的。開展工作主要依靠協商和說服,雖然也依靠行政命令,但效果通常很差;在政府機關,人和人之間雖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工作中有上級和下級的嚴格界線。政策的推行主要依靠命令和服從,雖然也有協商和溝通,但通常不起決定性作用。

混淆了政府機關和學校之間的差異就會給工作帶來麻煩、困難和混亂。如果在學校裡,在缺乏有效的民主協商的情況下強行通過行政命令來推行某一政策,不但會引起師生員工相當大的反彈,更經常的情況是,也許大家表面上是服從了,但實際上“陽奉陰違”,收不到效果,最終不了了之。

不是說學校不需要有行政系統和行政管理,而是說,學校行政管理系統的運行必須建立在平等、民主和協商的基礎上。

學校最重要的特征是,師生員工在任何意義上都是平等的。校長和教師之間是平等的,教師和工人之間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是平等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是生産知識的地方。知識的更新通常源于對權威的挑戰。如果人和人之間不是平等的關系,不允許挑戰權威,知識的生産過程就停止了。

另一方面,學校是幫助年輕人成長以迎接未來挑戰的地方。學生在學校裡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等主義。如果學生在上學期間就沒有學會如何平等地對待和尊重他人及其觀點,那麼,當他(她)們進入社會之後,就很難再有其他機會能夠補上這一課。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6

現在對學校平等文化侵蝕最嚴重的就是幹部和級别。在我訪問學校的過程中,通常見到的都是校領導,有時也包括中層幹部,但很少能夠見到不擔任任何職務的教師。令我困惑的是,如果在學校裡有高層幹部和中層幹部的話,那誰是底層幹部?對于學校而言最重要的教師又處于哪一個層次?

坦率地說,學校裡可以有行政管理人員,但不應當有幹部,更不應當區分出高層和中層等各種級别。行政人員的工作不是管理教師,而應該是為教師提供服務;不是教師圍着幹部轉,而應該是行政人員圍着教師轉。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道是取消學校中現存的各種各樣的級别以及和級别相挂鈎的各種福利和待遇。學校裡的所有資源必須要投入到教學和幫助學生成長的事情上。工資、待遇和福利的分配原則是工作内容、工作性質和工作質量,而不是級别。

我在學校裡見到的最奇怪的事情是,不同級别的辦公設備是不同的。難道是因為幹部需要在辦公桌上擺放比學生作業還要多的文件,所以就需要比教師更大的辦公桌嗎?

還有的學校規定更奇葩。教師出差隻能坐火車,甚至不能坐高鐵,隻有領導才能坐飛機。許多教師因而不願意出差參加業務培訓,辛苦倒還在其次,關鍵是無法報銷,還要自己倒貼費用。難道出差不是為了工作嗎?為什麼不能給所有人提供同樣的标準呢?

請不要認為我不食人間煙火。我的意思是,學校裡的所有資源都應當向第一線教師傾斜。應當根據工作性質和工作内容提供一緻的工作條件,而不是根據人的不同級别提供不同的享受。隻有讓每一位教師從内心深處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他(她)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之中。

級别對學校教育産生的最緻命的傷害在于,由此形成的官場文化和教育文化不相容,會腐蝕人心。我曾經在不止一所學校裡見到了套紅報文單和領導批示,就像在政府機關裡見到的一樣。我不明白,學校——尤其是小學——裡能有多少複雜重要的工作,需要向領導書面請示,得到領導的親筆批示?有什麼工作當面說不行嗎?通過電子郵件留下工作記錄不可以嗎?

我很難想像,當一位教師在套紅的報文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時,他(她)是怎樣的一種心态?當校長在套紅報文單上提筆做出批示的時候,他(她)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态?我不是說學校裡不能有公文流轉處理系統,而是說,這種帶有濃厚官僚色彩的文化在學校裡還是少些為好,沒有最好。

教師的發展

教師通常都有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标。這些目标包括:成為更好的教師、成為具有更高職稱的教師、成為更有名的教師、到更好的學校教書,等等。這些目标豐富而多元,可以激勵幫助教師在專業和職業道路上發展得更好。

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教師心無旁骛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标。然而,如果學校更像是政府機關的話,當官就會成為教師的首要目标,并且會沖擊其他的目标。問題是,領導的職數總是有限的,級别越高,職數就越少,從而呈現出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由此至少産生了三方面的後果:

一是教師之間會圍繞着職務晉升而展開激烈的競争,所有在官場競争中出現的現象都有可能在學校裡出現,會敗壞學校的風氣;

二是教師的主要精力将會集中在如何獲得領導的賞識實現晉升,而不是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是一些專業能力很強的教師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之後,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從事一些接待性的事務性的工作,例如辦公室工作,等等。不少人因此荒疏了專業,至少不能像以前那樣集中精力于教學。

每個人都需要進步。教師也是凡人,也需要目标的激勵。我認為,關于教師的職業發展,在學校裡最好不要形成金字塔式的競争結構,而要形成叢林式的共生結構。

學校更像是一個村莊。在村莊裡,不是每一個農民都想當村長,他(她)們更關注的是如何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獲得一個好收成。學校也是一樣。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從專業能力、教學方法、教育質量等方面不斷精進,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學校的任務是了解每一位教師的需求,為他(她)們提供必要或更好的條件,讓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幫助年輕教師更快地成長,最終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标和人生價值。

學校不是企業

有一個關于學校的說法流傳很廣。學校就像是一個來料加工企業,作為原材料的學生被送進工廠,經過幾年的培養訓練,成為具有一定知識能力或專業技能的人才,再被輸送到社會。那些學習成績好,能夠達到畢業要求的優秀學生是優等品;而那些學習成績不好,達不到畢業要求的差學生就是次品。判定學校好壞的标準是畢業生的質量,就像衡量企業好壞的标準是産品的質量一樣。

這個比喻很形象,卻是錯誤的,它會誤導我們對學校的認識。

學校不是也不應該是企業。學校和企業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機構。如果我們把學校辦成了企業,也許會取得經濟效益上的成功,卻可能意味着教育的失敗。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似乎的确是按照辦企業的方式去辦學校的。學校看上去也越來越像一個企業,而且是一個缺乏遠大理想的企業。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7

如果學校是企業,那麼産品就是學生。對于企業而言,衡量産品質量既有客觀标準也有主觀标準。客觀标準是指對産品的一些主要技術參數做出統一規定的國際或國家質量标準;主觀标準是指顧客可感受到的相對質量。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主要是根據主觀标準而不是客觀标準進行消費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學校和學生也有類似特點。學生質量越高,更高一級的學校或用人單位就越願意接收或聘用;學生質量越低,更高一級的學校或用人單位就越不願意接收或聘用。但是,對學生質量的評價要遠比市場上對産品質量的評價複雜得多,它們是如何判定學生質量的呢?答案是:考試成績。

現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為什麼我們不能按照企業的模式去辦學校。如果社會根據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質量進而衡量學校質量,如果學校根據這個标準去努力提高學生質量進而提升學校質量,那麼,學校的産品其實不是學生,而是考試分數。

學生變成了生産分數的工人,而且是童工。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非但不是在辦教育,反而是在毀滅教育;所有動聽的教育理念都變成了騙人的鬼話,我們所從事的非但不是陽光下最神聖的事業,反而是世間最道貌岸然的龌龊勾當。從學校裡賺取的每一分錢,都将滴着血和肮髒的東西。

學生的教育

企業提高産品質量的第一步是嚴格挑選原材料,學校也是這樣做的。那些精明的校長早就意識到,生源是決定學校辦學質量的第一步。所以,他(她)們千方百計地去各地尋找成績優異的學生,甚至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企業提高産品質量的第二步是優化技術和工藝,以盡可能達到顧客需求的标準。學校也是這樣。既然社會通過考試成績衡量學生質量,學校就會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提高學生考試成績。

為了使盡可能多的人購買産品,企業還要進行市場營銷,最主要的方式是廣告。學校也是這樣做的。在媒體上,在學校的圍牆和電子顯示屏上,學校大張旗鼓地宣傳今年的畢業生有多少考進了北大清華,升學率上升了多少個百分點,其目的正是要告訴社會:我的學生質量有多好!

從這樣一幅圖景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如果把學校辦成了企業,我們看到的将是:

為了提高考試成績,學生不得不接受大規模的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

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不得不變成了拿着皮鞭的監工,要把學生身上最後一絲力氣榨取幹淨以獲得更高的分數,因為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教師的收入直接相關;

為了提高考試成績,從早晨起床到夜間休息,學生一天的時間被嚴格規定到秒……

這和工廠裡的“泰勒制”、“福特制”有什麼區别?沒錯,這樣的“高考富士康”的确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但是,有誰考慮過學生的感受和他(她)們的長遠發展?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又體現在哪裡?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8

實際上,企業化的學校是最糟糕的企業。企業尚且必須要關注所有産品的質量,盡可能減少次品率,但學校不需要這樣。人們評價一所學校時,通常隻會關心好學生的成績,很少關心差學生的情況——除了他(她)們的父母。

如果社會用“考上北大清華的數量”來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學校就會把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集中在一起,為他(她)們配備最強的師資力量,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條件,而棄廣大其他學生于不顧。這樣做除了良心也許會受到譴責之外,不會有任何其他後果。

“一将功成萬骨枯”,誰真正關心過那些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呢?誰又關心過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孩子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呢?

學校必須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因為他(她)是每一個家庭的心肝寶貝,将來是社會中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學校必須要樹立學生正确的價值觀,教會他(她)們建立負責任的人生态度,凝聚他(她)們的社會共識,強健他(她)們的體魄,讓他(她)們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而不是訓練他(她)們在經過上萬次重複後考出一個高分,為學校赢得聲望和市場。這是學校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責任,沒有任何其他社會機構能夠替代。

教師的管理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家來說,企業管理的核心就是解決兩個問題:激勵與監督。前者關心的是怎樣讓人盡可能地多幹活;後者關心的是怎樣讓人盡可能地少偷懶。在一定意義上說,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據說偷懶是人的天性。

無論企業大小,管理員工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的:一種是時間管理,即計時工資制。另一種是數量管理,即計件工資制。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9

關鍵績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

如果把學校辦成企業,教師就變成了工廠的工人。問題是,教師是一類非常特殊的職業,對教師的監督極為困難。困難之處在于你無法觀測教師的真實投入,從而無法判定教師是否偷懶。作為管理者,既無法根據教師的工作表象來判斷——因為他(她)在同樣的行為中是否投入精力或者投入了多少精力你根本看不出來;也無法根據教師的工作結果來判斷——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受教育的效果往往要等很多年後才能逐步顯現。

因此,教師是無法被監督的,至少無法被有效監督。為了提高教育質量,隻能采取激勵的方式,喚起教師心中對孩子的愛,對教育的情懷,以及自身的職業榮譽感。隻有真正調動起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他(她)們才會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之中。

古往今來,凡是好學校在教師管理上大體上采取了相同的辦法:

一是在招聘之前極其嚴格,反複考察之後才會決定聘用;

二是一旦聘用,就會給予教師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三是在學校事務中,給予教師充分的參與權、自主權和決策權。

我們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教師是不能被“管”的,他(她)們隻能被尊重和信任——尊重他(她)們的勞動,尊重他(她)們的專業,尊重他(她)們的價值,喚起他(她)們内心的良知和對教育的激情,相信他(她)們能真心對待學生,教好學生,這樣的效果要比所謂嚴格科學規範的管理強得多。

學校不是醫院

許多人喜歡把學校和醫院相提并論。從某種角度說,二者的确有很多類似之處。比如,教師和醫生都是憑良心工作,很難被外界監督,都需要專業和技術,等等。但實際上,學校和醫院是兩類完全不同的機構。

醫院和學校的第一個不同之處是,人們到醫院是尋求健康服務的,隻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學校就有着顯著的不同。所有的孩子——不管聰不聰明,喜不喜歡讀書——都必須要上學。去學校上學是每個人無可逃避的選擇,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醫院和學校的第二個不同之處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被治好。但學校就有着顯著的不同,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接受教育,所有的學生都能被教育好。醫生可能會放棄毫無意義的救治行動,但學校不能也不可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醫院和學校的第三個不同之處是,治療主要依靠醫生。但學校就有着顯著的不同。教育是教學相長的活動。無論教師水平多高,多麼努力,如果學生自暴自棄,放棄學習,也不會有任何效果。在更多的時候,“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起決定性作用往往是學生。如果學生取得了優異成績,我們也會感謝老師,但通常會認為是孩子本身基礎就好;反之,如果學生成績很差,我們也會埋怨老師,但通常會認為是孩子自己不争氣。

此外,教師隻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往往會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也遠遠超過了患者之間的相互支持。

醫院和學校的第四個不同之處是,醫生通常救治的是患者的身體,解決是過去和現在出現的問題。但學校就有着顯著的不同。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既包括身體更包括精神在内的全部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強健他(她)們的體魄,磨練他(她)們的意志,豐富他(她)們的精神世界。學校面對的是現在的學生,所要解決的卻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

除了上述四個方面之外,也許醫院和學校還存在着更多的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決定了辦醫院和辦學校是兩種不同的模式。醫院和醫生之于患者,與學校和教師之于學生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用辦醫院的思路和方法去辦學校的話,這所學校一定是不成功的。

一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10

學校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通常我們會認為學校是教育學生的地方,但學校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教育學生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人們的認識并不統一。

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并沒有遵循教育規律,根據教育目标和學校特征去辦學,而是把學校辦成了政府機關、企業或醫院。

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學校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業,更不是醫院,也許我們就能夠避免在辦學問題上誤入歧途,也能夠避免很多違背教育規律的荒唐之舉,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也許就可以把學校辦得更好,至少使它變得更像學校一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