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後老師帶我品嘗了蕪湖早餐美食花老大的羊肉面之後,乘着晨光便精神氣爽地登上了珩琅山——
特意提醒,千萬不要讀成琅琊山,是珩琅山!位于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紅楊鎮,距蕪湖市區僅25公裡,珩琅山是黃山的餘脈,青弋江環繞而過,水陸交通便捷,是作為人們節假休閑的好場所,珩琅山樹木蔥茏,兩峰對峙,主峰下建有珩琅塔,塔旁建有寺院廊房,東邊建有白馬寺,南邊有梁武帝時建有興雲寺,寺旁有白雲池,池下是代明湖,象有仙人盤石。
後老師對于蕪湖紅楊鎮十分熟悉,對于珩琅山也是經常光顧的地方,他告訴我,如果雨後等珩琅山,會有五台山有金氣,峨眉山有銀氣,普陀山有銅氣,九華山有鐵氣,還有雨後黃山的霧氣,珩琅山兼五氣更有一種玉氣。
俯瞰珩琅山下,蕪湖紅楊鎮,被群山擁聚,一座座徽派建築被綠樹環繞,青弋江水,給蕪湖充滿了靈氣,景色十分怡人。
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廟林立,每年有數萬計的遊客來此朝拜遊覽 。珩琅塔影、靈龜探首、華嚴寺、南山絕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龍潭虎穴、走馬回聲、丞相冢、孤鳥望月被譽為珩琅十景。
珩琅山上有三座寺廟,分别為華嚴寺、觀音寺和靈觀寺,還有一座南宋古塔。在山的主峰是靈觀寺,系高僧杯渡(南北朝時天竺高僧,系珩琅山佛教開山祖師。後雲遊九華傳教,創建化城寺,為九華山第一座弘法佛寺,比地藏王菩薩金喬覺在原遺址重建化城寺還早260多年,遂有“九華佛覺出珩琅”之說)創建,距今一千五百餘年,是珩琅山開山之寺,法雲寺在曆史上幾經損毀又幾經修複,有史料記載的于元末寺毀,明正德年間、清嘉慶年間兩度修複,後于1943年日軍侵占時焚毀,上世紀九十年代複建。據《甯國府志》載:“法雲寺在城西六十裡行廊山,梁杯渡禅師所建”,杯渡禅師當年弘揚佛法已譽滿天下,引來梁武帝蕭衍皇帝禦駕親臨珩琅山法雲寺拜會聖憎,祈求天下太平。
珩琅山上還有一座八仙塔,背倚珩琅山主峰,為三層木質結構建築,塔内雕梁畫棟,殿宇軒昂,供奉佛像30餘尊,塔頂閣高懸一座青銅洪鐘。沿75級青石台階而上,可直達塔頂,登高望遠,頓覺天高雲淡,大地磅礴,蕪湖縣、南陵縣、宣州區境内的山水田園美景可盡收眼底。
這裡還有步雲亭,據說,唐詩仙李白遊曆皖南,走遍名山大川,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在其從弟宣城長史李昭、宣城宇文太守、崔成甫侍禦的陪同下,曾來珩琅山手談品茗,與高僧清談。清代吏部郎中莊杲慕其珩琅之名,特來遊覽,留有詩句:“千重霧障萬重山,獨步青雲仔細看,此去朝天臨上界,宜祈甘露灑塵寰。”珩琅山不僅有十景,移步一景,景景美妙。
從珩琅山俯瞰,觀音寺深藏于綠蔭之間,幽靜,安瑞,遠遠地飄蕩着鐘聲的悠揚.......是清修攬勝的絕妙勝地,有時雲層鋪海,恰似天上人間仙境。
珩琅山的華嚴禅寺,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後毀于兵燹,寺院廢圮,成為古迹廢墟。後來當地人遇天大旱,在此遺址祈雨多有靈驗,于是聲名遠播。1997年複建華嚴寺,傳播佛學文化,弘揚佛法,由此,寺院香火興盛,寺名大振。
這裡有一座最著名的珩琅塔,建于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曆經830餘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除寶塔之外皆損毀。塔體曾于明初大修複建,為六面七層樓圓式磚木結構,每層每面均有圓拱門,塔心柱為金絲楠木材質,作為重點文物,珩琅塔矗立山間,古樸雄奇,與珩琅山主峰遙相對峙,數十裡外,清晰可見。
在這裡特别為你推薦,珩琅山華嚴寺内還有一“肉身菩薩”。為先前坐化之僧人,因三年後開缸未腐,體态依然,遂鍍以金身,受後輩修行者敬仰。
肉身菩薩原名胡六斤,法号:果青。在珩琅山華嚴寺修行時,因身體不适圓寂,享年61歲。第三天坐缸葬于珩琅山古塔後。三年零六月後開缸後,發現果清和圓寂下缸時的原貌一模一樣,俗稱肉身菩薩。之後裝金,供于珩琅山華嚴寺。
晚霞如火,獨立在珩琅山,可觀景,可攬勝,紅霞如紅塵一抹,遊離千山萬水獨愛珩琅,樂把西河做故鄉,如果隐居于此,終老天年,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