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必知100之事-2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文/全曆史
公元前551至479年,孔子在世,期間開創私
學,廣收弟子,建立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創立後,其學說理論被漢代作為主要的政治思想,建構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
中華文化。漢代與宋代研究儒學的熱潮,也形
成了中國古代學術史“漢學”與“宋學”兩大高
峰。此外,儒家創始人孔子也由于開創私人講學之先河,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即中國教育界的鼻祖。
不僅如此,儒家思想在其他國家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中,日本在隋唐年間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典籍制度,俄羅斯在清朝時也在北京建立了漢學研究中心,對儒學有所涉獵。歐亞則受元代時馬可波羅來華影響,認為中國是神秘的東方國度,在明清之際派遣傳教士了解中國儒家文化,比如法國傳教士馬約瑟就曾研究過儒家經典,據說漢學傳入法國後,大文豪伏爾泰還對《易經》頗為癡迷,透過對《易經》的研究,找出内在語言的規則與序列。
孔子像
與此同時,儒家創始人孔子也在國際上享譽盛名。對國際而言,孔子與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幾乎生于同時,孔子還一手創造了中國幹年文明,如耶稣之于歐洲、穆罕默德之于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因此儒家思想不僅是“軸心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東方思想,孔子也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朝鮮學者金益洙認為,孔子是萬古聖人,是東洋學問哲學思想的元祖。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認為孔子是“無冕皇帝”。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則表示“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孔子為什麼要創立儒家學派呢?
孔子是中國春秋時期魯人。魯國曾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承襲了周公禮法,且殷商遺民多群聚在此,傳承了殷商文化,因此魯國成為當時思想文化的重鎮,保留有完整的典章制度。春秋以後,天子失去原有的地位,因此孔子希望能夠将恢複禮制,解決當時“周文疲弊”的情形,于是建立自己的學說觀點,成為政治謀士,遊說各國。此外,據說孔子還曾在東周問禮于老子,老子的思想對孔子也有一定的影響。
孔子問禮圖
孔子遊曆期間,學說多不被各國諸侯采用,孔子郁郁不得志。但是,他借着遊曆的機會,收了不少徒弟,沿途講學,傳播思想,獲得許多門人的信賴。于是在晚年的時候,孔子建立了“儒家學派”,回到魯國講學、整理典籍。孔子
弟子據說多達三千人,其中最為知名的是七十二人,稱為孔門七十二賢,七十二賢中又以孔門十哲最為優秀,分别是子淵、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遊、子夏等十人。此外,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樂》、《易》、《春秋》成為了儒家學派經典,是為“六經”。
儒家學派創立後,分别經曆了什麼階段?
第一,春秋戰國“百家争鳴”,是儒家學派創立期與發展期。
春秋時,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提出“仁政”,興辦私學,期望解決“周文疲弊”的情形。戰國時,儒家與墨家并稱“顯學”,門下子弟衆多。儒家以孟子、荀子二人作為代表,前者主張“性善”,後者主張“性惡”,後來荀子門人投身法家,孟子遂成為後世認可的正統孔子學說繼承人。
孟子像
第二,漢代“獨尊儒術”,是儒家學派的高峰期。儒家成為中國主流思想,儒家經典亦成為官方指定教材。
漢代初年,原來統治者用道家的“黃老治術”調養生息,待到漢代社會安定,經濟成長之後,統治者便需要進一步穩固政權,因此漢代學者董仲舒便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采用,除了設立“五經博士”與“太學"之外,也在各地廣設學校。此後,儒家
地位自此提高,研究者衆多,産生"今古文之争”,“漢學”自此成為中國學術史的高峰,儒家亦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影響至今。
董仲舒像
第三,魏晉“玄學”與“佛學”興起,唐代“儒釋道"并行,儒家思想式微,成為儒學的低潮期。
漢代以後,士人久經戰亂,興起清談之風,奉“三玄”為圭臬(《老子》、《莊子》和《周易》),
是為玄學,加上當時佛教的傳入,因此隋唐産生“儒釋道”三家思想并行的景象。唐代皇帝多奉行佛教,佛道兩家思想有相似之處,于是佛、道二者地位優于儒家,儒學自此衰微。中唐文人韓愈、柳宗元等,不甘于儒家衰落,提倡“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但并未成功。
韓愈像
第四,宋明理學興起,儒家學派再次進入高峰期。
宋代終結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需要更新舊有的思想,因此北宋文人如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等人,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合并了佛教、道家的“天命觀”,提出了“道學”。此後,北宋文人開始“疑經”、“改經”,形成中國學術史上又一高峰,是為“宋學”。南宋時,“道學”又得到
了提升,被稱為“理學”,以朱熹作為主要代表,此外,朱熹所作的《四書章句集注》亦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範本。與朱熹同時的陸九淵,則又開啟理學的另一支派,是為“心學”,在明代時被王陽明發揚光大,與程頤、朱熹的“程朱學派”競秀,是為“陸王學派”。理學思想影響了整整宋明兩代的政治、教育、社會、文化等,因此被稱為“宋明理學”。
《四書章句集注》書影
第五,明清“考據學”興起,理學式微,儒學進入變革期。
明清時,由于理學思想逐漸僵化,加上清初有
“文字獄”的興起,士人不再投入“義理之學”的
讨論,轉而考訂經典之名物訓诂,于是有“考據學”的産生。
不過,原本的儒學,也因受到了時代的挑戰,進一步的被改良。比如李贽主張“離經叛道”,
反對儒家事事以道德為優先的思想,認為物
質生活條件的滿足,應該先于仁義道德。黃宗
羲則抨擊君王專制的封建制度,提出了民主思想。顧炎武則提出了“經世緻用之學”,強調治國利民,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成為清
代思想史的代表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