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型的房子與剛需房有什麼區别?#
如果說,剛需買的房子,是在一座城市裡生存的最基本的空間載體,那麼改善房,就相當于要在城市裡面生活得更體面的标配。
改善型的房子,在戶型、配套、物業服務、容積率、園林綠化、梯戶比等各項非常具體、微觀的指标上,和剛需房還是會有很大區别的。
畢竟,價格的實力擺在這裡。
但是,從本質上來看,買改善房,最關鍵的是要把握住以下3大核心特征:
1、定位改善和剛需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樓盤自身對自己的定位。
如果是一個改善小區,面向的客戶群體,大多是具有相當購買力的改善型需求,價格就會對普通剛需顯得沒那麼友好。
當然,這也能夠通過價格篩選,幫助改善購房者,匹配到相似圈層的鄰居。
一個樓盤定位為改善或定位為剛需,對于樓盤的生命周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也許從房企拿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拿地價格高,說明城市很重視這塊地未來的發展和潛力,拿地價格低,說明在城市眼中,這個地塊價值也不過如此。
剛需的價位預算,決定了剛需樓盤的天花闆,剛需小區裡面,戶型哪怕再大,它也是剛需房産,而改善樓盤中,戶型哪怕再小,它都是改善。
所以,當定位一旦确定之後,一切的微觀具體細節,都顯得不再重要。
因此,從樓盤對自身的定位,就能夠大緻判斷一個樓盤是不是真正的改善,以及未來可能呈現出來的生活場景。
2、社群
改善樓盤和剛需樓盤另一個最大的本質特征,就是居住社群的圈層不同。
有一個成語叫做“千金買鄰”,就是這個道理。
居住社群這種非常内涵于各個樓盤深處的氣質,是很難通過一兩套甚至更多二手房源的轉讓、出手而改變的。
社群的層次高低,從樓盤最初入住的那一批業主,就決定了小區的基本氣質。
比如,生活中常見的,一些gwy小區、教師宿舍小區,和商人老闆集中的中高端改善小區,氣質就完全不一樣,就連安保人員、物業服務等各方面的素質和氣質都大有不同。
社群的融入,買房入住進去,是基本門檻,但是這并不意味着,真正融入自己小區的社群圈層,靠買房就可以的。
比如一個工薪階層,通過省吃儉用,總算買上了商人老闆集中的改善樓盤并入住進去,每天看着豪車進進出出、鄰居子女上雙語國際私校,也會産生不平衡感,降低居住體驗。
最關鍵的還是社群業主本身的經濟實力,要和居住的小區相匹配,就好像讓一個千萬億萬級别的老闆,居住在剛需高層鴿子籠住宅每天擠電梯,同樣會很不協調一樣。
3、流通預期
流通預期主要是針對小區未來的存量房市場,市場情緒對于改善小區和剛需小區的資産估值,是遵循不同邏輯的。
改善型的住宅,二手房哪怕價格高一點,市場也願意接受,但是剛需的住宅,二手房市場上,大概率隻能走性價比的路線,才能在價格競争中脫穎而出被人看到。
所以,在存量房流通領域,人們對于改善住宅和剛需住宅的預期值是不一樣的。
而且,經曆過前面一波業主的入住體驗和口耳相傳的社群口碑傳播,改善和剛需的區别和分化對比,會更加深入人心,人們對于估值的分化也會更加明顯。
綜上,改善型住宅和剛需住宅,最大的區别,其實并不在于戶型面積、樓棟間距、容積率等這些肉眼可見的差别和指标之上,雖然這些具體細節指标肯定會有差異,但這些都是外顯出來的現象,更值得重視的根本的底層邏輯,是改善和剛需不同的定位、社群和市場預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