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第50卦鼎卦?損卦卦辭及彖傳: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gui4)可用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易經第50卦鼎卦?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損卦卦辭及彖傳: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gui4)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 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道德經》:“高者抑之,下着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尚公,無過無不及。老子的天道損益,在于求平、求中(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損高補下,在誠與信。以誠信來做損益之事,當然元吉,無咎(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那如何做到“誠于中形于外”(曷之用?)。二簋(gui4)可用享。
“簋”,是古時重要的禮器,祭祀宴享時,用于盛飯食的器皿。一般與鼎相配合使用。
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卦辭“二簋(gui4)可用享”,說明隻要心誠,祭物雖輕薄,也沒關系。
《論語.八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在誠不在物,說的不就是二簋可用享。
孔子時代的儒家,其實還是比較靈活的,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一生都在恢複周禮,颠沛流離的生活,使孔子也能靈活運用周禮,必要時“二簋”也能接受,反映了孔子的時變和權變(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
孔子被稱為聖之時者。說明孔子能與時偕行,應時而變。
時,當其可之謂時。“時”易經的核心密碼之一,貫穿了易經的始終,時變、權變,與時偕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易經.系辭傳》:“易之為書也,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曲要,唯變所适。”
剛柔損益、盈虛損益都在于識時、知時,唯變所适而趨于中(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大象傳有言:艮上兌下,山下有澤之象。山高澤深,澤損其深以增山高,損己利人之象。君子修身在于損己利人,損己即止欲修行、懲忿窒欲。
《大學》:“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不滿則忿。懲忿在正其心,平不滿。
《論語》:“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惑即嗜欲,嗜欲深者天機淺。窒欲在止欲,嗜欲淺者天機深也。
孔子一生修身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是孔子的關于君子的自我修養。
“意”,是指主觀臆斷、憑空猜測,想當然。“毋意”,不想當然。一切以事實為依據。
“必”,是指必然、絕對肯定。“毋必”,不認為什麼都是必然的。所謂事無絕對,一分為二,才是正确的。對事情不要求一定達到什麼的結果。天下事半由人力半由天意,盡人事聽天命,如果一味地追求某種結果,隻能是自己平添煩惱痛苦。
“固”,是指固執己見。“毋固”,不能固執己見。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是有限的,而事物和事件具有多面性和發展性,如果一味拘泥固執,隻能使自己越來越偏離正确的軌道。
“我”,是指自我、自以為是。“毋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所謂兼聽則明,怎樣讓自己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至關重要。
孔子一生都在絕意、絕必、絕固、絕我。四絕就是窒欲、克己複禮。
《道德經.二十三篇》:“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之争。”老子的四不,同樣是窒欲、無為無争。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
佛教講:人有“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貪、癡是欲,嗔是忿,是分别心。佛教講戒三毒,就是懲忿窒欲。
《華嚴經》:“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大智度論》:“諸煩惱中,嗔為最重,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大智度論》:“佛曰:殺嗔心安隐,殺嗔心不悔,嗔之毒之根,嗔滅一切善,殺嗔諸佛贊,殺嗔則無憂。”
說到“嗔”毒,我佛慈悲都化為金剛怒目,殺氣騰騰。
儒道釋三教是修身養性、明心見性,說到底都是克己止欲,與易經的懲忿窒欲的損卦是一以貫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