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文章授權轉自 | 女兒派公衆号(ID: nverpai)
作者 | 土豆媽
播音 | 武冰潔
視覺設計 | 樊薇 王榮佳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上周,幾個媽媽一起組團去近郊親子遊。
同事蘇姐的大兒子餅幹,又陽光又自信,還特别暖心。一路上,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沒喊過一句累。
剛到目的地,就開始給媽媽端茶送水。
“媽媽你熱不熱?我帶了小風扇。”
“媽媽你渴了吧?我去給你倒水......”
其他媽媽看到這麼勤快能幹的孩子,都來向蘇姐取經。
蘇姐說,自從自己生了二胎後,心大了,嘴閉上了,人也“懶”多了,可沒想到孩子反而變得比以前懂事自覺了。
“可能我比較‘懶’吧,所以他自己就需要多主動一些。”
果然,隻要媽媽夠“懶”,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隻有父母“懶惰”,孩子才能勤奮,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媽媽學會偷懶,孩子才能有勤奮、獨立、自驅的空間。
媽媽“眼要懶”——不盯着缺點,孩子才能成長
有位心理咨詢師曾經分享過一個關于“橡皮綜合征”的案例。
媽媽說,自己女兒寫作業特别慢,老是喜歡用橡皮不停地擦來擦去。後來甚至發展到把本子全擦破了還不肯罷休,好像強迫症一般。
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孩子的病因,是每回寫作業時,媽媽就在旁邊盯着當監工,導緻孩子過分焦慮緊張。
後來在心理咨詢師的勸告下,媽媽才不在旁邊看着了,而是對女兒說:“你自己盡力而為,遇到困難再找我。”
一開始,女兒仍然會擦來擦去,還會時不時回頭偷看确認媽媽是不是仍在身後看着她。
就這樣幾個月過去了,女兒才慢慢好起來。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家長盯出來的。
有一點不對就趕緊打斷,有一點差錯就急着糾正,害怕孩子走彎路,可最後結果往往适得其反。
人生總要走一些彎路的,小時候不走小彎路,長大了就要走大彎路。孩子還小,試錯成本低,也能錯得起。
媽媽“懶”得盯,“懶”得較真,背後藏着的其實是信任與智慧。
隻有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搞定,他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和跌倒中成長起來。
媽媽“嘴要懶”——不說教,孩子才能有主見
和孩子相處的最初幾年,我非常喜歡和孩子講一些道理,想讓她按照我的想法來。
晚上到點不睡,我會跟着在後面使勁催;
吃飯總愛挑食,我能講出一堆道理;
買衣服喜歡紅色,我就苦口婆心勸她選擇粉色......
我以為這是在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可是後來我發現:
孩子上廁所會跟我請示“媽媽,我要便便”;
她有任何想法,隻要看到我情緒不對,就立馬改口認錯“對不起,是我錯了,你别生氣了”;
和朋友相處時,她也總是流露出一些拘謹内斂的身體語言。
她渾身上下透露出的那種自卑膽怯的小細節,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希望她是一個擁有自我、個性舒展的孩子。
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我開始學會“‘懶’得說”。
不愛吃芹菜,那就不吃;
想買紅色衣服,那就尊重她;
不願和人打招呼,那就算了别勉強......
當我不再喋喋不休,不再試圖用發火的方式逼着她順從我,而是讓她自己做決定,她反而開始有了變化。
開懷大笑的時候多了,與人交往多了幾分自信,凡事也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懶”得催促,才能培養孩子自主性;“懶”得唠叨,才能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懶”得批評,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每一個生命都有向上的欲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手要懶”——不包辦,孩子才能自立
生活中,很多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我有個姑媽,為了備孕吃了不少苦,最後曆經千辛萬苦生了個女兒,自然是在手心裡捧着長大。
如今,女兒已經五年級了,家裡親戚都說她是個“媽寶女”。
每天上學前,衣服要媽媽找好、穿好,課本要媽媽收拾,書包要媽媽整理......
别人都勸她别這麼大包大攬,姑媽卻總說自己累點沒啥,孩子幸福就好。
直到上次,姑媽發高燒了,晚上強撐着給女兒做了晚飯,女兒隻顧着自己吃完,然後撂下一句“我不會刷碗”就回房間了。
後來姑媽提醒女兒記得洗漱刷牙,女兒卻不高興了,反而質問“你不給我擠牙膏,我怎麼刷啊?”
有句老話說,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
媽媽事事親力親為,累得心力交瘁,隻會助長孩子的惰性。
媽媽的“懶”,是一種聰明的退出,不包辦不控制。
隻有放手給孩子表現的機會,他才會知道獨立和自理,懂得責任和擔當。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孩子”和“成人”兩個角色。
如果你總是表現出像個大人的那一面,那麼身邊人就會更多地表現出孩子的那一面,以此來讓你們的關系達到巧妙的平衡。
你“懶”一點,孩子就勤快一點;你當孩子,孩子才能成為大人。
學着做一個“懶媽媽”,這不是偷懶,不是不負責任,而是一種明智的策略。
不要燃盡自己,來暖和别人。
播種需要時機,愛也需要節制。
轉自 | 女兒派公衆号(ID: nverpai)(關于養育女兒的幹貨,這裡都有;關于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責任編輯|趙利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