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特别愛吃泡泡糖,嚼得可帶勁,連上課都舍不得吐出來。我們那時候泡泡糖不僅要會往外吹成大泡泡,還得往回嘬在嘴裡嘬出小泡泡,小泡泡一破,清亮催生的響聲,那是你的勳章。泡泡糖實在嚼得發苦,吐出來和橡皮泥和在一起,大拇指和食指按壓混合物能拉出極細、極輕的絲,輕到飄了起來。小夥伴們經常湊在一起比誰吹的更大?誰嘬的更響?誰的絲拉出來飄得最久?現在想來都是美好的回憶。
泡泡糖是童年神物,對于泡泡糖,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吹,所以我一直覺得孩子對于泡泡糖,從來沒有會不會吹的問題,隻有錢夠不夠,能不能吹上的問題。
吹泡泡糖其實是一門“技術活”。一件小事的發生,讓我意識到吹泡泡糖也是一門“技術活”。
小的時候我家是批發煙花爆竹的,我們家這個生意給我帶來不少童年利好,小夥伴們誰不捧着我,到了快過年的時候,我就當着他的面放各種炮仗,饞死他!平常對我好的,自然心情一好就随手“賞”了。
我們家的生意是很多小夥伴羨慕的,但是我更羨慕的是我鄰居阿姨家的——批發零食,她們家在我小的時候看來,那是天堂般的存在,一進她們家的鋪子,我覺得空氣都是香的(香精味),她們家的泡泡糖都是論盒、論箱批發,我經常想,我要有這麼一盒泡泡糖,那不比我的小炮仗帶勁多了,那玩意畢竟是個季節貨!
鄰居阿姨很厲害,老公是弱視,基本看不清,家裡家外都是阿姨挑了起來,不僅如此,她還很有趣,有一段時間,阿姨經常會給吃泡糖吃,條件就是我要吹教會她吹泡泡糖。我剛聽到這個“買賣”的時候,高興壞了,這太簡單了!
教了兩次以後我就發現不對勁了,這阿姨也太笨了,怎麼教也教不會,我都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把泡泡糖嚼軟了,然後一邊放在牙齒的外揚,用舌頭抵住下颚骨往外吹就行了。言傳身教多次,但是阿姨就是死活學不會,不是把泡泡糖吹到地上,就是啵的一聲泡泡還沒出口就破了。
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了——盡管泡泡糖很誘人,但是阿姨實在太“笨”了!
不是大人太笨,而是孩子太聰明。
長大以後,我越來越發現,大人太笨,而是孩子太聰明了,很多事情他們看幾眼,上上手就會了,他們學東西太快了,快到我以為讓人覺得他們天生就會。
我媽媽小的時候都沒見過自行車自然也不會騎,有的時候去不遠的超市,騎個自行車是最方便的。她要我教她騎自行車,我也是教了很長時間,她也沒學會。我扶着自行車的後座,叫我媽先騎起來,然後松手,但是我媽就像有預感一樣,隻要我一松手,她立馬驚慌失措地從車上跳下來。所以她一直沒學會。我斷斷續續教了我媽騎自行車騎了兩年的時間,都以失敗而告終。我媽經常覺得遺憾:“如果我會騎自行車,那個超市的菜是最新鮮的。”
反觀我兒子,我和他天天在一起,我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會騎自行車的,印象中,好像給了他一輛自行車,他就騎上了,根本不存在會不會騎這個問題。
不僅如此,他還會玩平衡車,那種我覺得下一秒就要摔的東西,他玩得相當溜,我眼熱的要求他教我,教了幾次我怎麼也學不會後,他踏車揚長而去,給我扔下一句:“媽媽,你真笨!”
孩子能無師自通的吹泡泡糖,踩上自行車就會騎、玩平衡車,他們是什麼時候學會的?學習能力到底有多強?潛力到底有多大?這個迷其實都藏在孩子的敏感期裡。
兒童心理學家蒙台梭利說,兒童的成長就是一個敏感期接一個敏感期。
這個敏感期孩子可能在意的是關注自我;下一個敏感期可能關注的是秩序;再下一個敏感期,可能關注的是空間、觀察能力...
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會有不同的表現,我曾在網上看過一個例子,一個三歲的孩子拉了粑粑,媽媽幫孩子沖廁所了,孩子嚎啕大哭,原來孩子覺得這是我的粑粑,應該我來沖,這時候孩子已經産生了自我意識,他對“我的、你的”非常敏感,正值關注自我的階段,有此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但是這種事情發現在自己孩子身上,估計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吧。
尊重孩子珍貴的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很珍貴,在敏感期内他會把自己的問題探求清楚,經常會做出“我的粑粑必須我來沖”這種大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這時候如果家長如果錯過了哪個敏感期,如果你阻止了這個敏感期階段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孩子有可能就永遠失去這部分能力了。
現在想來和鄰居阿姨吹泡泡糖以及媽媽學騎自行車是一樣的道理:什麼時候幹什麼時候的事兒,錯過那個年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才能學會,甚至有可能花費大量的精力都學不來了。
閱讀領跑人樊登在其著作《讀懂孩子心》中說,父母想要理解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兒童敏感期的提出并不是近期的概念,蒙台梭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來寫成書了,隻要父母們願意看,知識就在那裡。
孩子在生活中存在各種問題,敏感期孩子又存在各種難以理解的行為,父母如果不學習就難以分辨孩子哪些行為是值得放任、哪些是需要管教的。
對于孩子敏感期的行為,父母們如果碰上不能理解的事情,一定要去理解孩子,不要用你自己的判斷去誤傷了孩子。
台灣作家林清玄小的時候坐在田邊發呆,他媽媽擔心的坐在他後面看了他一下午,流了一下午的淚,心想這個古怪的孩子長大以後,可怎麼辦呢!後來林清玄天黑了從外面回來,媽媽就問他,你坐在田埂上想什麼呢?
林清玄說:我在等煮飯花開(紫茉莉)。原來林清玄聽說煮飯花是在黃昏時開的,不相信就坐在田埂上等了一下午,确定了确實是在黃昏時開,才高興地回來了。後來林清玄成了一名作家,他寫的文章細膩淳樸,對生活和人性觀察細緻入微,想來和他小的時候在觀察的敏感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孩子本身是一本豐富又有趣的書,父母要學着去觀察和欣賞孩子,隻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增加對孩子的了解,增加為人父母的格局,父母格局小,才總感覺孩子沖出格局,做出難以理解的事情,殊不知這些都是正常行為,如果父母知識淵博、格局夠大,孩子在父母的認知範圍内,父母才能去理解進而去尊重孩子,孩子也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