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移風易俗沒有休止符

移風易俗沒有休止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6:43:50

長城網邢台9月30日訊(記者 嚴明 通訊員 路璐)初聞“南和縣三思鄉”一名,不免讓人想到《論語·公冶長》中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但近日記者到三思鄉采訪時得知,其來曆卻并非如此。在該鄉三思村一處院落裡,年近90的耄耋老人張大爺告訴了記者“三思”的由來。

三思,原名“三祠”,是因三思村所奉三家祠堂得名。三思村有三大姓氏,分别為“要(發去聲)”、“薛”、“張”,三姓氏族人和睦相處,各自有尊崇的孝德古訓,分别供奉“思孝祠”、“思賢祠”、“思齊祠”,因此得名“三祠村”,後諧音演變為“三思”。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自古以來的孝義德賢文化浸潤了這片土地,也使得孝、賢、齊在三思鄉遍地開花,并乘時代新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移風易俗沒有休止符(三思鄉移風易俗有)1

西北部村要恒博夫婦正在給奶奶梳頭、活動關節 。 路璐 攝

常思孝:适齡青年娶親不愁

“現在咱村兒青年可不愁娶媳婦,而且新媳婦一個賽一個的漂亮能幹哩。”正在給同村要彥輝家幫忙辦喜事兒的西北部村民要占平開心地說。

近年來随着城鎮化的加快和教育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女青年選擇在城市打拼務工,加上我國農村普遍男性人數略超同齡女性,導緻農村多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娶妻難”。

西北部村支部書記要獻昌說,他們村在全鄉算不上經濟富村,卻是孝德“富”村。适齡青年娶親不愁,正是源于孝德文化的“富”,上周剛結婚的要博恒一家便是最好的答案。

“我第一次來他家的時候,”要博恒妻子對記者說,看到當時還是男友的要恒博一家三代同堂、妻賢子孝的場面,“老實說看到爺爺奶奶都快80了,還那麼健康,穿着幹淨,全家人其樂融融的,當時我就對他、也對這個家,更多了幾分好感和信心。”

半年前,要博恒的奶奶因白内障引起并發症住院,情況一度十分危險。“我和母親守在奶奶床邊照顧,幾乎日夜不離。”後來在醫生的治療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終于健康出院。要恒博說到這兒,看向妻子,臉上帶着幾分得意加羞澀的笑,“她說就是那個時候确定了要嫁給我的。”

“那次我本來是去他家找他,到家沒人,才得知奶奶生病住院了,等我趕到醫院的時候,看到婆婆正在給奶奶擦拭身體,他在旁邊削蘋果,”要博恒妻子笑着說,“這個場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那一瞬間特别想融入這個家庭。”

移風易俗沒有休止符(三思鄉移風易俗有)2

取消廟會後,街道變得幹淨敞亮了。 路璐 攝

勤思賢:廟會當先,助力“光盤行動”

以前農村物資相對貧乏,廟會作為采辦生活物資的“必需品”,和親朋聯絡的情感“紐帶”,在三思鄉已存在了幾十年。近年來,城鄉一體化和“互聯網 ”之風吹進農村,這兩大傳統功能被大大弱化。

三思鄉13個村共有廟會27個之多,多數集中在農忙時節耽誤收種,又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加之設宴擺席和禮尚往來難以避免的攀比心理,給宴請雙方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群衆礙于情面又不得不過。

“每年過廟會,宴請方很多人在外務工,因為‘人情’還得請假回來,來趕會的客人則要攜帶數百元的禮品禮金。負責接待的家庭總是雞鴨魚肉擺一桌,每桌至少15道菜。”要獻昌說,“好多菜一筷子沒動,卻因為天氣熱和愛面子最後全被倒掉。”

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廟會的傳統意義退出曆史舞台已成必然。為此,三思鄉黨委把合理控制廟會數量作為推進移風易俗的新抓手,于今年3月份向全鄉發出倡議,倡導13村黨支部結合鄉賢議事會,在尊重傳統、征得大多數村民同意的基礎上,年内将各村廟會控制在1個以内,具體日期按各村實際由村民自行決定。

來客無需攜帶禮品禮金,宴請的一方落實“光盤行動”,上菜規模“6 1”,即三冷三熱加一盆大鍋菜,并根據來客人數合理配制酒菜規模。

此舉深得民心,一石激起千層浪,截至目前,三思鄉群衆已自發取消廟會10個,到年底各村均能實現既定目标。

“前幾天我到取消廟會的東大村去看了看,沒想到效果立竿見影,除了村幹部在街道口把兩三個小攤販兒遣返之外,基本看不到廟會的迹象了。”三思鄉人大主席齊金勇感慨地說道,“每村還保留1個廟會的做法,既減輕了群衆負擔,也顧及到了村民回憶童年鄉愁的感受。”

移風易俗沒有休止符(三思鄉移風易俗有)3

無論刮風下雨,觀看道德紅黑榜成為各村村民每天的“必修課”。 路璐 攝

思齊:紅黑榜”三變,見證文明大轉變

《論語》有雲: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也。用道德約束自身言行,不能全仗外力監督,根本在于培養村民覺悟,形成見賢思齊的文明自覺行為。

為打好這場文明自覺戰,三思鄉巧設“道德紅黑榜”,對村内道德事件正反晾曬,紅榜聚集正能量,揚正氣,樹文明新風;黑榜鞭策反面典型,批評不孝不睦、不道德行為。

幾年前,村裡的不賢不孝、缺乏公德心等不文明行為,讓南韓村支書黃社利頭疼不已。“後來我們把鄉賢和村民代表們聚起來,想設一個道德紅黑榜,好事壞事一起曬曬,治治這不文明的毛病。”

紅黑榜經曆過三次變遷,次次都有小玄機。

先是從“五五分”到“七三分”。紅黑榜2010年首創時為五五分,紅黑榜每月一評,邀請鄉賢、村民代表來評議村内道德“紅”“黑”事件。“那時候一心革陋習,也不怕得罪人了,黑榜每個月都滿滿的。”黃社利回憶着說,每次張榜,群衆紛紛圍觀,街頭巷尾熱議,形成強大輿論壓力。

“别提了,我就因為把空箱子放街門口三天,還上了‘光榮榜’”,村民韓書貴說,“那段時間真覺得沒臉見人,我暗下決心再不能上榜。”幾年下來,紅黑榜不但沒有“得罪”人,卻惠利了全村百姓,上紅榜的人越來越多,黑榜的人越來越少。“村風變了,我們也得與時俱進,年初把紅黑榜改成了七三分。”這個布局上的小變化,卻是鄉風文明的大進步。

“糾正”是門大學問,移風易俗要軟硬結合、“因勢利導”。“2012年起為避免幹群矛盾,我們把黑榜改為‘對号入座’”。即點出事情、指出範圍,不再提名。“你看這條,豐澤街中段有人不顧大局,把垃圾桶拉回自己家使用……應當嚴厲批評。”右下角黃色加粗标注:以上情況對号入座。

黃社利指着黑榜說,“雖然沒提名,但附近就一戶正在裝修,說誰大家心知肚明。當天下午,他們就把垃圾桶放回去了。”“對号入座”,保住了黑榜人員的“面子”,也讓榜上的典型“現了眼、紅了臉”。這四個字仿佛高手對決的點到為止,對個人文明教化卻四兩撥千斤,效果立竿見影。

移風易俗,看似扭轉的是行為習慣,實質上是價值觀念,其難度和複雜程度可想而知。去年冬天,劉氏兩兄弟互相扯皮不照顧老母親,讓老人獨居破屋度日艱難,村裡當月就給他倆上了黑榜。還把同村的黃建民三兄弟,輪流争着照顧癱瘓多年的父親和腿腳不便的母親的事迹,對照着上了紅榜。黃社利說,“上午一登榜,弟兄倆就給我打電話,又求情又承諾想下榜,我說這得聽你母親的意見。”

兄弟倆羞愧難當,痛改前非輪流把老人接到家照顧。黃社利告訴記者,“前倆月老母親過壽,兄弟倆争着辦,給老人過了個熱鬧的生日。看到老人現在很幸福,這個月便給他們上了紅榜。”

道德榜“黑轉紅”,不僅昭示了一方鄉風文明自覺的蘇醒,更是“文明”戰勝“不文明”這場移風易俗持久戰裡程碑式的勝利。

孟母三遷,學有榜樣。三思鄉移風易俗的“三思”,将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從自我做起,思孝、思賢、思齊,時刻自覺規範自身行為,摒棄不道德、不文明行為,使好家風、好村風蔚然成風,已經成為三思鄉的文化招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