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漢字解密”,我是陳練文。
寒字在金文中是一個會意字,外面的部首是宀,表示房子,房子裡有一個人,人的下面這個像英文字母D的字形是腳趾或者是腳丫子的形狀,人的周圍都是幹草,而房子的外面是冰,表示天氣很寒冷,有冰的季節溫度肯定很低,這種很低溫度的情況下,睡覺的時候隻能用草來取暖,肯定就感覺很寒冷了。所以,這個字用了五個部首宀、茻、人、止、仌合起來進行會意,比一般用兩個部首的會意字要複雜一些,但是隻要把每個部首的意義弄清楚,整個字自然就不難了。
小篆的寒字字形變得規整了,因為下面的止無關緊要,所以經常被省略了。而隸書的寒在小篆的基礎上,将部件茻寫成了井,部件人也被寫成了跟大相似的字形,仌被簡化成了兩點水,楷書的寒字承續了隸書的字形,變成了我們現在的這個樣子。
寒的本義是冷,而且是冷到了極緻。後來就被用來指寒冷時候的季節,和暑經常對舉,比如寒來暑往、寒暑易節。那麼熱天放的假叫暑假,冬天放的假那就是寒假了。
人在害怕的時候會渾身戰栗,而身體感到寒冷的時候也會發抖,所以寒還能引申出害怕、畏懼的意思,比如寒心、膽寒。太低的溫度會讓人感到痛苦,而處于嚴寒天氣的人沒有足夠的保暖措施,身體上受不了,肯定感覺很苦,所以苦寒也經常連用。《史記》中說北方是“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這就是說北方太冷,又沒有水草,是讓人覺得很苦的地方。而貧困也是一種感覺很痛苦的事情,于是寒字又有了貧困、卑微的意思。後來人們也用“寒”來表示自謙,寒舍、寒族都成了一種謙稱。所以有客人拜訪時,主人稱自己家為寒舍,那是在和客人講客氣,不是說自己的房子太冷了。
我國古代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就在清明節的前兩天,這個節日裡,大家都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喝涼水。唐代以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是主題不同的節日,清明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四号、四月五号左右。而寒食是一個民俗節日,它起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甯願被燒死在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兩者一個是農耕節氣,一個是典故民俗,本來是兩碼事。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寒食節中的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它就逐漸被清明所代替。到了清代,寒食基本上不說了,清明成為了主流說法。清明節的産生,就是借用了寒食節的節期,寒食僅比清明早一兩天,自然就被後者借用了。
下期預告:
講完了寒字,我們明天接着講冰字。幹冰和我們通常見到的冰是一回事兒嗎?在古代,媒人為什麼又叫冰人?漢字解密,咱們明天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