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管理會計的發展趨勢?原創 安世強 安博士講财稅公衆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未來管理會計的發展趨勢?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原創 安世強 安博士講财稅公衆号
收錄于合集#管理随筆111個
前言
思想被固化久了便認為某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将現狀認作是曆史的本來面目,殊不知這隻是由于時代久遠,認識所限,模糊了事情本來的面貌。正如中國曆史上一再發生的那些朝代更替,哪怕祖上是謀朝篡位得來的江山,不需經過二世即可合法化和正當化,江山再被他人謀奪時,效仿者變成了亂臣賊子了,這麼快就忘記了,其祖上也是亂臣賊子,如曹丕之于漢獻帝劉協,司馬炎之于魏元帝曹奂。
會計專業人士或是高校科班出身,或是通過自己系統的學習掌握了整套的會計理論,所學内容都是當今标準化的教材,而他們越是學習,越是強化這種認同,對書本上的内容并不質疑,或者說深信不疑,并成為這些書本内容的衛道夫。
然而打開曆史追憶過往,并基于目下而展望未來,其中種種發展軌迹,起源、發展、停滞,以及可能的突破,若非涉獵一些标準教科書之外的另類文獻,還原一下曆史,再加一些深入的思考,就難知我們以為的合理性卻有不合理之處,或者說甚為不合理。
我們會計教科書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系列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所構成,而從《企業會計準則第1号——存貨》到《企業會計準則第42号——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産、處置組和終止經營》,去除合并到新收入準則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5号——建造合同》後,目前共有41個具體準則,以及不可勝數的各種操作指南。
會計準則的規定越來越詳細,這也使得我們無暇去考慮基于看似越來越完善的會計準則而生成的數據是否就是有益于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的信息,對外報告是否是内部管理的合理參考信息。
或者說是我們忙于學習和适應各種會計準則而無暇他顧,管理會計的基礎就這樣建立在了财務會計報告的基礎之上了。另外,學習标準會計的會計專業人員逐漸升任管理崗位,面對着熟悉的領域,更加難以質疑所學會計專業實際對企業經營管理并無幫助,可能還會有害。
各類具體的會計準則及應用占據了會計教學的絕大部分篇幅,雖然在收入準則中會涉及到合同履約成本,而在存貨準則中也會談到了存貨成本的構成包括了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等,但是具體的成本核算卻不在會計準則的規範内,當然也不在《會計學》教材之中,而是在我們所學習的另外一門課《财務成本管理》或《成本會計》之中。
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曆史和真相的蛛絲馬迹,成本會計似乎最初是企業内部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内部報告的一個重要内容,至少成本核算不在各類具體的會計準則這個框内。成本會計目前同時成為了對内管理會計報告與對外财務報告的一個共用項目,我們怎麼能夠指望會計報表中成本和存貨所提供的信息能夠同時承擔對外報告和内部管理決策的雙重職能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