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這首意境很美的唐詩: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台深翠微。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它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充滿了典雅浪漫的東方韻味。
詩人流連忘返于“夜靜春山空”的靜谧悠長,捧起清澈山泉,月影閃爍在手掌間;拂袖掠過山花,馥郁香氣溢滿衣衫。夜風送來鐘聲,遠處樓台掩映在青翠山影之中。
一字一句讀來不覺身臨其境那個千百年前的寂靜月夜,忘卻時間與空間,隻醉心于眼前的拂花弄影,于自然萬物中天人合一,有禅意在悄然蕩開。
其中一句“掬水月在手”更是因為意象绮麗,從詩中走向大衆生活,成為人人熱衷的風雅舉動,定格在古色古香的畫卷與文物當中。
01四時美人圖唐代以後,原本描述春景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被世人移到秋季與夏季。有一組表現閨中清興的四題圖示,也可以看作是四幅的四時美人圖,每張圖對應的秋、夏、春、冬的畫面分别是:“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惜花春早起”、“愛月夜眠遲”。
宋代更将此納入“省題詩”詩題,也就是寫詩時的必考題。而且那個時候在居室中懸挂展示四時美人圖也成為了一種美觀又附庸風雅的舉動,就像現代卧室裡的美人月曆一樣。
在《金瓶梅》的第五十九回曾寫到了青樓女子愛月兒房間裡的布置:
“明間内供養着一軸海潮觀音,兩旁挂四軸美人,按春夏秋冬——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上面挂着一聯:卷簾邀月入,諧瑟待雲來”。
這個小小的細節表示,四時美人圖展現的是一種符合文人趣味的後院場景,并且雅俗共賞。
古代女子定懂得欣賞“掬水月在手”這種後院遊戲所飽含的風雅與浪漫。
庭院深深裡,月光柔柔灑下,美人穿行在一片花香鬓影中,輕挽衣袖,捧起一掬清水,天上圓月的如鏡倒影靜靜躺在她水光澄澈的掌心裡,微微晃動手掌,月影便破碎成銀光萬點。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金盆撈月圖》(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水中賞月别有一番風味,隻是由于曆史的斷層,現代人可能難以意會其中意境。
通過留存至今的畫卷不少人還誤以為是美人在洗手,由此看來,“掬水月在手”在當代人的審美經驗中已經慢慢褪色,好在還有四時美人圖令我們重溫那一段古典溫馨的生活圖景。
02月下閑情似乎古人一直都有着一個月夜情結。
當我們今天提到蘇東坡,它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代表着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
蘇轼被貶到黃州才成為了蘇東坡,那時的他生活拮據,甚至獲取糧食還得靠自己開荒種地。仕途上的隕落卻促使他成為一代文豪。黃州是蘇轼人生的轉折點,自此之後他便是潇灑看待人生得失的蘇東坡。
在黃州,蘇東坡誕生了不少佳作,而我尤愛他其中不起眼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遊》,或許是被選入語文教材中的緣故,老師要求我們默寫背誦後,這篇文章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裡,每當沐浴在月光下總會想起東坡月夜散步的閑情雅緻。
千百年前的夜晚,東坡解衣欲睡,卻見月色入戶,一時興起去找朋友一起散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灑下如積水空明,竹柏的影子在其中縱橫交錯,就像水草一樣自由舒展。蘇東坡寫月夜很是微妙,他未擡頭望月,隻留意月影重重;未說一個月字,卻到處是月光。
尤其文章最後的感歎更是點睛之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心中有閑情,眼中自然有美景。一直都不缺美麗的月夜,隻是少了閑情雅緻去發現。
“掬水月在手”也傳達出了同樣的領悟,它遠遠比簡單的“舉頭望明月”顯得更有詩意與禅思。
記得電影《尋訪千利休》有這樣的情節:衆人紛紛拿出珍品挂畫、唐物來讨好高官,希望得到賞賜。隻有千利休打開一個平常的漆盒,清水徐徐注入,微波粼粼間月影閃爍其中,美輪美奂,其它寶物黯然失色。
圖片來源:電影《尋訪千利休》
03物與閑情湖北省博物館收藏了一件青花瑤台賞月圖瓷锺,考古發現此物是屬于王妃的日用器皿,瓷器上繪有一組人物很值得研究。畫得是主仆二人,其中侍女端着一盆水,微微仰頭望月,而主人将雙手放于水盆之上,做出回首看月的姿勢。
青花瑤台賞月圖瓷锺 局部圖(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圖案中的女主人并不是在洗手,而是在水中賞月。
五代的《浣月圖》也描繪了這一場景,月兒高高挂,曲欄庭院裡,斑駁樹影與幽香襲人的嬌花成為背景。奇石之上,蟠螭瀉水,月影落入其中,女子雙手合十,緩緩彎下腰去,準備捧起水中的月亮……
《浣月圖》局部(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古人大概十分鐘愛“掬水月在手”的美景,不僅将它刻在瓷器上和畫成畫,甚至還做成各種金簪與玉器用于日常生活,仿佛是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度過這一生吧,隻有内心甯靜緻遠,才能感知萬物之美”。
懷閑情镌刻自然的靈性,賦予器物以生命。
掬水月在手金簪(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掬水月在手玉掩鬓(圖片來源:無版權網站)
無數人形容李子柒是“生活在古代的佳人”,還有“東方美食生活家”之稱。但她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其實并不是很金貴,隻是在自然古樸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這便已經有了東方的古典神韻。
在古人的審美裡,名貴反而顯得俗氣,他們熱烈追求的是“雅”。
《紅樓夢》中黛玉的潇湘館就布置得很雅緻,一進院門滿地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周邊翠竹環繞,曲折遊廊,泉水潺潺,屋内筆墨紙硯一概不缺。在第一次遊覽大觀園時,連一本正經的賈政都忍不住贊賞:“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讀書,不枉虛生一世。”
黛玉日常閑情雅緻的生活就是“隔着紗窗調逗鹦哥作戲,又将素日所喜的詩詞也教與他念”。
由此看來,一器一物皆有禅意,心懷閑情,寄情于景,以物應景,生活其實充滿了美與驚喜。
黛玉(圖片來源:《紅樓夢》)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坐望天外雲卷雲舒,
“掬水月在手”,
才是人生的好境界。
馄饨異聞錄,專注世界奇聞異事,喜歡記得關注我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