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君子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君子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3 21:18:50

君子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君子成人之美與人為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君子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1

君子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他的壞事。小人則相反。

“成人之美”,希望别人好,或者說希望所有人好,希望任何人好,能幫則幫,幫他成事。這個不仔細想,你會認為,對呀!我當然是這樣!仔細想呢,就不一定做到的。

因為我們心裡總在跟人比,總在跟人較着勁。就算是好朋友,也希望我比他強,那就未必能做到,時時刻刻都能不遺餘力,成人之美。

成人之惡呢,看他要做壞事,鼓動他一下,推他一把。張居正說:“小人之心,有惡無善,見人之惡,即喜其與己同,唯恐其不黨于己也。”因為自己幹壞事,心裡虧心哪,看見有人和自己幹了一樣的壞事,拼命鼓勵他,這樣就有同類了!不是有一句俗話嗎:“一起幹過壞事,才是好兄弟。”這就跟加入犯罪團夥,要先殺個人交投名狀一樣,這就是成人之惡。

這事你幹過嗎?你會說這樣的壞心眼,我當然沒有!這樣的壞事,我當然沒幹過!

仔細想,不一定!

說點小事,比如一起打高爾夫球,相互比賽,對手一開球,打歪了,落水了,你是替他遺憾呢,還是看自己要赢,很開心呢?開心的,就是小人之心了,這也是成人之惡。

去上課,你遲到了,要被罰做俯卧撐,走到教室門口,發現遲到的不隻是自己一個人,還有一個同學。你是同情他呢,還是為自己有伴開心呢?如果你很開心,那完了,又是小人!張居正說的,“喜其與己同”,很開心有人跟我一樣遲到啦!

所以呀!小人之心,人皆有之。我們讀書,君子小人,每個人都會本能地認為君子是說我,小人是說别人,這樣就沒什麼收獲了。你一定要以“小人之心”讀書,把自己代入小人的角色,才能發現自己的小人之處,注意改正,增加自己的君子成分。這才是修身之道,提高修養。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讀聖賢書,我們要慢慢讀,一句一句地讀,讀每一句,都三省吾身,省察自己,才能讀出味道來,才能知行合一。否則,就是徒事講說了,格言穿嘴過,誠意心中無。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是魯國權臣,三桓之首,把持國政。他問孔子治國理政之道。

孔子說,“政”,就是正。正,是要正人之不正,以歸于正。而正人先正己,你必須自己正了,才能去正别人。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從來沒有自己不正,還能去正别人的。所以您要問我治國理政啊,首先不是怎麼整治别人,而是整理自己。如果您做出正的表率,誰敢不正呢?

領導的任務,不是去治别人,而是要讓别人模仿自己。因為你在上位,模仿你就是大家的原始本能,生物基因裡就有的,不用你操心。你要操心的,主要是你自己,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季康子又問盜,當時魯國盜賊多如牛毛,治不了,問孔子怎麼治。孔子心想,這盜賊怎麼來的?不都是你自己鼓搗出來的麼?當然不能這麼直說,但他也搶白季康子:“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如果你自己不貪,你拿錢獎勵人去偷盜,他也不去。你不停地想方設法與民争利刮地皮,那人能不去偷盜嗎?

國家壞人太多了,季康子又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嚴刑峻法,把無道之人都抓了殺了,讓大家都做好人,如何?

孔子說,您抓得完、殺得完嗎?您自己行善,老百姓就會跟着行善,君子的品德好比風,小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您先看看自己的風,到底是在往哪邊吹吧!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孔子:一個士,怎麼才能做到達呢?

孔子說:你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準備敲打子張了。朱熹注解說,孔子已經知道子張話中之音,“将發其病而藥之”。張居正說,孔子這句反問,是發病之藥,讓子張把他的病發出來,然後治病救人。

子張的病,就發出來了:“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一個達人,在一國之中,必然聞名一國,在自己家族中,必然聞名一家。

孔子說,那你這是聞,不是達呀!

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是“聞達”。聞是聞,達是達,我們聽聽孔子怎麼解: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達”是什麼呢?是通達,是到達,到位。“内有諸己而達于外”,心中有誠,肚子裡有貨,自然發散出來,到達于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達,通過修養自己,到達全天下。

這“達人”呢,質直而好義,他不是有心求别人知道自己,而是為人質樸正直,行事好義,事必求當其理。合乎義理就做,不合義理就不做,笃笃實實。

對别人呢,察言觀色,時刻注意照顧别人的感受,反觀自己說話做事的得失。

“慮以下人”,是長存謙退之心,不敢忤慢他人,總是注意把自己處在别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達人啊,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實,所以甯退勿進,才能進退自如。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多留餘地,才能遊刃有餘。

達人這樣做呢,人人都歡迎他,他去哪都能達。他不求名譽,而名譽必歸之,他就既聞又達,聞達于諸侯了。

後來,曾子的弟子,也曾經問過曾子這個問題:“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

曾子說:“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知其不足,是謂惑暗。惑暗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

不會就趕緊學,有疑問就趕緊問,做事跟着賢人學,再艱險的路,跟着走,總能達到。今天的小子們呢,勝心太重!不願意居人之下,不願意事奉老師,恥于不知,但更恥于下問,等到要做時,又沒本事,這就惑暗了,惑暗一生,那就不是達人,是窮民。

曾子說的,和孔子一樣,達,是低頭去學,是埋頭苦幹,是匍匐前進!

“聞”呢?

孔子說:“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聞”,是“色取仁而行違”,簡單地說,就是“裝”!張居正說,“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這叫達。而“聞人”呢,存心就要聞名,矯飾情貌,做出個善人君子模樣,這叫“色取仁”,而實際呢,“行違”,做的不是那麼回事。但是他裝得像啊,所以全家贊譽,天下聞名。

這個有原型,金庸小說裡的嶽不群就是這樣的聞人。

中國曆史上的聞人原型呢?中國曆史,五千年第一聞人,空前絕後,那是王莽,因為他是靠名譽起家,以名譽得天下的唯一一人!

《漢書・王莽傳》:“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耶?”

《漢書》給王莽蓋棺定論,引用了《論語》的這段對話。與王莽相應的,中國五千年第一達人是誰呢?白居易有詩為證: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複誰知。

就是周公啊!

原文

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舞雩台”,前面說過,是魯國祈雨的祭壇。“雩”(yú),上雨下虧,缺水,祈雨,求一場大雨,把湖泊池塘都填滿。

樊遲跟着孔子在舞雩台遊玩,問老師:“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崇德”,前面說過,“崇”,是推崇,是增加。“修慝”,“慝”(tè),上面一個匿,下面一個心,把心藏匿起來,指心裡的私心邪念。樊遲就問:怎樣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怎樣去除心中的邪念?怎樣辨别迷惑?

“善哉問!”問得好!孔子說:“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做事,後計得,不就是崇德嗎?

隻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個我們懂,因為問收獲,是問不來的。收獲來自于耕耘,唯有耕耘可問,收獲不可問。要因果導向,不要結果導向。成功的秘訣隻有一個,就是不要急于成功。因為成功很簡單,主要靠時間。一萬小時定律,時間到,成果就到。不到怎麼辦?儒家也有答案:“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都學過多次了。但是,這和崇德有什麼關系呢?

張居正老師一句話就說透了——一心不可二用!如果你做一件事,馬上就要計其得,你惦記了得,就惦記不了那事,那事就幹不好!私心一起,德就崇不了。私心一起,别人看你,如見肝肺然,能把你給看透了,那得,也得不着。因為人家也很緊張,要跟你計得,幹脆算了,不跟你弄了。

反過來,如果不計得失,隻計做事,則本心至善,心志專一,不遺餘力,日日不斷之功,其功可成,日日不斷之善,其德日積而不自知,這就是崇德之事!

再說“修慝”。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專攻擊自己的過失,不去攻擊别人的過失,不就清除了邪念了嗎?

我們的邪念,主要是不能正确地對待他人,同時也不能正确地對待自己。什麼事,都是别人的錯;什麼問題,都是别人在害我。一說什麼,都是别人缺德。他缺德,你着什麼急呢?他缺錢,你也沒替他着急啊?你着急的,應該是自己缺德啊!

假如新聞聯播搞個采訪,滿大街去問:“大爺!您缺德嗎?”一聽這話,怎麼罵人啊?非打起來不可。因為人人都認為缺德是别人的問題,我自己不缺德。不缺,就不需要崇德,也修不了慝了。我也經常問自己缺不缺德,缺!缺得厲害!着急!德、智、體、美,四大皆空,就沒有一樣不缺的,真是窮得隻剩錢了,曾子說的“是謂窮民”。

“您缺錢嗎”?前面說了,先事後得,專攻德智體美,不管是靠修養,靠智慧,靠體育好,靠顔值,錢都能來。

最後說“辨惑”。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惑在哪兒?“惑”,都不是智力的事兒,是情緒的事兒。冷靜的時候,啥事都明白,情緒一上來,一時憤恨,都恨不得“激情殺人”,不顧别人,不顧自己,也不顧家裡還有父母妻兒,這就是最大的“惑”。

蹇(jiǎn)叔謂秦穆公:“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夫審大小而圖之,烏用貪?衡彼己而施之,烏用忿?酌緩急而布之,烏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

霸天下者有三戒,不要貪心,不要憤恨,不要急躁。越貪心,失去越多;越憤恨,災難越多;越急躁,摔跟頭越多。哪頭大,哪頭小,算清楚,就不會貪;将心比心,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就不會憤恨。輕重緩急掂量清楚,就不會急躁。這三條戒掉了,霸業就近了。

恨不得,恨不得,恨,就不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