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秧歌亦稱 “地秧歌”“土灘秧歌”“亂秧歌”“踢鼓子”。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大同踢鼓秧歌,邊舞邊唱,極具鄉土特色。而它的表演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精彩紛呈,尤其是秧歌表演中的 “對耍”極具看點,深受大同地區民衆的喜愛。
據清朝 《大同縣志》記載:“上元,俗名燈節,鄉下多扮燈官,唱插秧歌,來城内相征逐仿攤禮。其“唱插秧歌”即指踢鼓秧歌。又據清朝《雲中郡志》記載:“立春,又名演春……優人、樂戶、伎人各扮故事,鄉民攜帶農具,唱農歌為興作東事之,狀共一處,名為演春”。其“各扮故事”,即指踢鼓秧歌的另一别名——故事。從以上兩處記載中,可見踢鼓秧歌在大同地區的繁榮盛況。
踢鼓秧歌表演中所扮演的人物均為著名古典小說《水浒》中宋江、公孫勝、林沖、魯智深、武松、時遷、孫二娘等梁山英雄好漢,少則10餘人,多則108人。
從其扮演人物來分析,踢鼓秧歌應該是起源于宋元時期。踢鼓秧歌男角稱作“鼓于”,腰間挎鼓,以腳踢鼓而舞;女角稱作“拉花”,右手執扇形手鼓,邊擊邊舞。後來,為了便于表演動作,演員手執刀、槍、棍、棒、扇子、手絹等道具,鼓為樂隊,委派專人擊奏。 其表演形式有 “大場子”“小場子”“過街場”之分。“大場子”最少需36人 (即36天罡星),最多可達108人(即增加刀地煞星)。表演時,鑼鼓表演隊形是隊伍分兩行縱隊,邊舞蹈邊往前進,樂隊在前開路,演員舞蹈時變換 “雙龍出水”“花蛇蛻皮”等隊形。 踢鼓的武生裝飾,頭戴氈捏子,額插英雄花,表演以猴拳立勢,配以武術二踢腳、八叉、虎跳等,動作健美,英姿勃發;拉花的行如流水,舞姿飄逸;打棒的風流活潑,動作遒勁;看書的狀如老朽,默然滑稽;絡毛猴诙諧幽默,跌宕不羁;公子動作潇灑;大腳婆打渾逗趣,全隊表演有分有合,繁簡有緻,自然流暢,按套路進行,一環緊扣一環。
對耍是踢鼓秧歌中比較隆重的一種表演形式。“對耍”,顧名思義,為兩隊演員對着表演。首先,對耍前要發請帖,或請專人前去邀請,約定好對耍的日子。
到了表演的日子,作為東道主的秧歌隊要列隊在村口迎接客隊,場面隆重而熱烈。兩隊都以“對子馬”(二人二騎)為前導,騎馬人穿着長袍,戴着禮帽,由村中有威望的人擔任。秧歌頭身披紅禮布,一見面相互寒暄,接着同飲“迎風酒”,為客隊接風洗塵。
之後,兩隊行“交換”儀式,交換儀式上,秧歌頭把紅禮布放地上,相互抱拳作揖,接着再端起禮布再橫放于地上,再施一次大禮,然後交換禮布。此時鼓樂高奏,禮炮齊鳴,兩隊開始一字形穿插表演,客隊在前,主隊在後,排成兩行進入村中的表演場地,開始對耍。
對耍開始後,廣場北端放一方桌,裹紅桌圍,上置黃布包着的官印。桌後正面坐着一人,穿紅袍,戴官帽,兩旁各站一“衙役”。對耍開始,先客隊後主隊分别單獨表演。客隊表演前須先“拜印”,并行禮,表示對東道主的敬意。兩隊表演後,要進行“大和營”,即兩隊合而為一,由兩個秧歌頭統一指揮,走大場子隊形圖案,如“大十字”等。兩隊演員獻藝競技,各顯其能,場面壯觀。
每到逢年過節、農閑時節,大同縣杜莊鄉的踢鼓秧歌便熱鬧了起來,各個村之間你來我往,又唱又舞,已成為當地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道精彩風景。尤其是利仁皂村更為突出。
利仁皂村76歲的胡振華,他對大同踢鼓秧歌的傳承發展,傾注了心血。記者說起踢鼓秧歌,他立刻熱情四溢,手舞足蹈起來。他對踢鼓秧歌的曆史和發展記憶猶新。文化局的領導說:“胡振華是文化名人,也是我們踢鼓秧歌的活詞典。年年正月鬧紅火他表演時,讓觀衆叫好叫得嗓子疼,拍手拍得手發麻”。他自發在村裡組織起了秧歌隊,手把手地給年輕人傳授踢鼓秧歌技藝,周邊鄉、村的人也前來求教于他。隻要有人請教,不論春夏秋冬,他都會熱情接待、傾心賜教。胡振華覺得踢鼓秧歌是老祖先傳下來的“寶貝”,他有責任傳承發展下去。 2011年,踢鼓秧歌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012年,胡振華被确定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踢鼓秧歌代表性傳承人。
山西農民報 2017.4.2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