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②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③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④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⑤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
是時⑥火息⑦,視地中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⑧熱不可近。又久之,發⑨其竅,深三尺餘,乃得一圓石,猶⑩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
注釋北宋治平元年,在常州有一天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中發出了雷鳴般的巨響,原來是一顆大星,幾乎像月亮一樣大,出現在天空的東南方向。過了一會兒又發出一聲巨響,這顆大星移到了西南方。又一聲震響後,這顆星墜落在宜興縣一個姓許人家的園子裡。遠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照亮天空,許家的籬笆全都被燒毀了。
這時候火熄滅了,隻見地面上有一個像茶杯大小的洞,很深。往下看,大星就在洞的裡面,發出微弱的光。過了很久才逐漸暗下來,但是還熱得無法靠近。又過了很長時間,挖開這個洞,挖了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塊圓形的石頭。石頭還是熱的,它的大小像拳頭一樣,一頭略微有些尖,顔色像鐵,重量也跟鐵差不多。
文言知識
文言文中的時間
上文中的“日禺”即日落,“禺”指禺谷,古代傳說中日落的地方。
在古時,通常來說一天的早、中、晚,有以下的叫法。
古人一天兩餐,早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
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在西周時期,已經開始使用十二時辰制,一個時辰是今天的兩個小時。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
說“尚”:“尚”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古代的隕石
這篇文章選自沈括的《夢溪筆談》,如實地記錄了公元1064年,在常州發生的隕石墜落的情景,描寫真切生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觀測與記載隕石的國家。
在《春秋》中記載了魯僖公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并沒有說明隕石與天上星星的關系。但随後的《春秋左氏傳》就對此做了解釋:“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指出這些隕石的前身就天上的是星。
到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直接寫明:“星墜至地,則石也。”也就是,隕石是天上的星星,隕落到地面便形成石頭。
在古時,人們對于流星隕落這一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因而往往把它看作是天降災禍,認為是“災變”的征兆,附上了神秘而又恐怖的色彩。比如把隕石隕落和國家的國運、皇帝的生死聯系在了一起。
在民間,更流傳着“天上一星,地上一丁”的說法,認為天上落下一枚流星,就是地上逝去一位偉人。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就發生過一次流星隕落。
這一年,首先發生了熒惑守心的兇兆。“熒惑”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火星,“熒惑守心”指的是火星在心宿發生運行方向的改變,運行方向或由順行轉為逆行,或由順行轉為逆行,并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時間的現象。
這在古代被認為是大兇的天象。
同年,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有人在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聽說後震驚不已,馬上派禦史前去挨家挨戶查問,但是沒有人認罪。秦始皇一怒之下就把居住在那塊石頭附近的人全部抓來殺了,并焚毀了那塊隕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但這一次卻成為了不歸路,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宮。随後,胡亥成為了秦二世。三年後,秦朝滅亡。
後來的史書中寫道“秦之亡也,石隕東郡”,把這次隕星墜落視為了秦亡的先兆。
出處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