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生無題打油詩

人生無題打油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03:14:19

人生無題打油詩?讀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人生無題打油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生無題打油詩(讀詩插秧歌心地清淨方為道)1

人生無題打油詩

讀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古代中國是詩詞的國度,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詩詞文化遺産,除去我們熟知的唐詩、宋詞等之外,在佛教界也流傳下來很多佛界詩輯,這些作品也透視着人生百态。“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就是出自南北朝契此和尚的《插秧歌》,這首詩的本意就是教誨世人知道以退為進,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領悟生活的真,無論失意和得意,都請你選擇淡定;你的修養,來自于是否為他人着想,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為進的智慧。全文如下:

《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偈實寫插秧,虛寫禅者的修持。詩人将插秧這一平常的勞動來比喻為修道,認為人若能達到心底清淨,沒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會像插秧時見到的水中天一樣清淨明澈,這時人就回歸到了本來面目,得大自在。詩歌的最後一句告訴我們,作為勞動,插秧的後退其實是在前進。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是:我們在為人處世時,應當學會寬容别人,凡事退讓一步為高。當你寬容了别人,你就會得到别人善的回報,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本詩化神奇為平淡,全顯自然而然、法爾如是之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僧人種地耕地、擔水砍柴,沒有絲毫玄妙處,沒有絲毫委屈處,不高推聖境,不思量分别,隻是平平常常、直心正向、自自然然。趙州從撚問南泉普願:“如何是道?”南泉普願答說:“平常心是道。”南泉指出此道不屬知與無知。言知,即是妄覺;言不知,即是無記。正是:“遇飯吃飯,遇茶吃茶。”“心地清靜方為道”,清靜心分為三種:(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淨心;(3)不雜煩惱的心。又《金剛經》雲:“諸菩薩摩诃應如常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心地清靜既遠離淫怒癡,成就三明。“退步原來是向前”此句含三意:一、手把青秧,自然退步既向前,顯法而如是意;二、在世味、分别、憎愛前退步,正是道業向前的要訣;三、進是錢,退亦是前,何處不是前?正是“一朝道在手,便把令來行”。


詩詞内外:

契此和尚

契此和尚是五代梁時明州(今浙江甯波)的遊方僧,号長汀子。他在江浙一帶化緣,出入市鎮鄉村。契此經常肩上背一個布袋并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他經常背一布袋,人稱布袋和尚。契此和尚乞食為生、餐風卧雪。他性格樂觀恢諧、寬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氣不惱地笑對一切欺辱羞罵,從來不計較别人也不報複别人,更不與人争長論短。而且還能示人吉兇,無不靈驗。所以人們也都非常喜歡他,便稱他為“歡喜佛”。後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嶽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詩偈,于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菩薩轉世。他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财、累積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财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甯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又于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