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心中誰能堅持中庸之道

孔子心中誰能堅持中庸之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19:14:22

導語:理想照耀中國。每個人都應有所理想。自己的理想是,盡力譯注出一本符合孔子本意的《論語》。本文為大家譯注的是《論語》的第三篇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心中誰能堅持中庸之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

《論語》盛産成語,如上一章“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便貢獻了成語“見義勇為”,本章則繼續,貢獻了成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那麼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據百科的解釋是:“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不少文人騷客也認可這種解釋,如楊沫先生在《青春之歌》中便有:“小小三島之國,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曆史的中華古國,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謂季氏,真的也是怒不可遏、忍無可忍嗎?要弄清楚這點,就得從本章的背景說起。首先這個季氏是誰?過去有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三說。三者都有可能,因為他們祖孫三代均是強勢之臣,不把魯國國君、甚至是周天子放在眼裡。不過相當部分學者均認為,這裡季氏指的是季平子。

這是因為《左傳·昭公二十五》記載有“臧昭伯之從弟會,為讒于臧氏,而逃于季氏,臧氏執旃。平子怒,拘臧氏老。将禘于襄公,萬者二人,其衆萬于季氏。臧孫曰:‘此之謂不能庸先君之廟。’大夫遂怨平子”:臧昭伯的叔伯兄弟臧會在臧氏那裡誣陷别人,逃到季氏那裡,臧氏扣押了他。季平子發怒,拘留了臧氏的家臣。将要在襄公廟裡舉行祭祀,跳萬舞的隻有兩個人,多數人到季氏那裡跳萬舞去了。臧昭伯批評季平子破壞魯昭公祭祀魯襄公,引起群臣都對季平子心生不滿。

孔子心中誰能堅持中庸之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

孔子或許針對的就是這事。在一些文獻中,《左傳》中提到的萬舞,其實便是《論語》中講到的八佾之舞,如隋代佚名詩人所作的《景德中朝會十四》,開頭即是“八佾具呈,萬舞有奕”。那麼什麼又是八佾之舞呢?“佾”,樂舞的行列,每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隻有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隻能用“四佾”。

可以看出,季平子确實有違禮制,孔子自然對于這種“樂崩禮壞”現象,表示反對。然而,因此便笃定孔子對之深惡痛絕、忍無可忍,那也未必。因為正如《論語诠解》所說:“‘季氏舞于庭’與‘三家者以《雍》徹’屬同一性質,觀彼處孔子的反應,并無強烈的敵忾之意”,因此,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解釋為: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孔子流露的是深深惋惜、而非咬牙切齒的憤慨,或許這樣會更好一些。

從語法的角度來講,也是如此。孔子謂季氏,“謂”具有評論性質,其對象是季氏,那麼“忍”的主體也應該是季氏才對,“忍”似乎譯為“忍心、狠心”更妥,季氏能僭越天子的這樣事情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不忍心做的。事實上也的确如此,魯昭公在以季平子為首的三桓合力夾擊下,最終流亡他國。

孔子心中誰能堅持中庸之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魯昭公和季平子的矛盾導火索源于鬥雞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不少文人騷客認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便是孔子怒不可遏、忍無可忍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後世以儒家“正名分、定尊卑”為基礎形成的封建等級觀念所緻。在這種等級森嚴的封建觀念下,對于僭越行為,往往是不能容忍的、甚至是零容忍的:輕則斥責、重則殺頭。

第一部封建法典《法經》便規定:“大夫之家有侯物,自一以上者族。”意思是大夫之家擁有諸侯才能擁有的器物,一件以上的處族刑。曆代王侯将相,死于僭越之罪者,數不勝數。就連大貪官和珅,他起初被定之罪也便是僭越,其他罪行統統在此定性下一一展開。在這樣背景下,作為“封建專制的護身符”(李大钊先生語)的孔子,對于季氏這樣的僭越行為,忍不可忍,也就變得理所當然、順理成章了。

孔子心中誰能堅持中庸之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

和珅府邸

順便說一句,《論語》中的孔子并非封建專制的護身符,對于季氏的僭越,也隻是認為季氏不仁,心境不好,想過過天子瘾,于江山社稷,并無實質的影響,孔子隻是深切歎息;而“季氏将伐颛臾”,則會引起魯國的内亂、禍起蕭牆,其事态要明顯比前者嚴重得多。這點到3·6章,“季氏旅于泰山”還要詳細展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