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綜合報道】
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着陸,開創航天曆史先河。“嫦娥”探月的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奮鬥。其中,也包括兩個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理工大學1月14日向媒體介紹,該校是唯一一所參與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務的香港院校,研發了随嫦娥四号落月的“相機指向系統”,還為其候選着陸區創建了地形模型。
香港理工大學參與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務的科研人員合影 圖自新華社
據香港理工大學介紹,為實現全球首次以在月球背面着陸為目标的航天任務,選取具有科學價值而又安全的着陸點至關重要。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信息學系副教授吳波博士自2016年3月起便率領團隊為“嫦娥四号着陸區——地形及地貌特征及分析”進行研究。
該團隊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五院)資助,從不同的數據源搜集了大量的月球遙感數據,為兩個候選着陸區創建了高精确度和高解像度的地形模型,其中一個着陸區正是現在嫦娥四号的登陸地點,即位處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内的馮·卡門撞擊坑。
團隊在候選着陸區收集了超過40萬個撞擊坑及逾2萬塊岩石的信息,并分析該處地形表面﹑計算斜坡的坡度,以選取相對平坦的地點供探測器安全着陸。團隊必須仔細考慮着陸區的岩石數量及每一塊的體積,因為部份巨石直徑可達35米,足以阻擋月球車的行走路線,而小石塊則可能卡進車輪,影響月球車的活動。
吳波(左二)及其團隊 圖自香港理工大學網站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精密工程)兼副系主任容啟亮教授也帶領團隊協助五院共同為嫦娥四号開發了“相機指向系統”。
香港理工大學介紹,“相機指向系統”重2.8千克,長85厘米,寬27厘米,深16厘米,安裝在嫦娥四号着陸器的頂端,能夠垂直移動120度,左右旋轉350度。主要協助拍攝月球圖像,以及幫助控制中心指揮月球車的活動。
自從國家在2007年開展探月工程以來,“相機指向系統”是首個由香港制造及開發﹑并獲國家采用參與探月計劃的儀器。
容啟亮(左) 圖自新華社
嫦娥四号并非香港理工大學第一次參加的國家探月任務。容啟亮教授及其團隊開發的“相機指向系統”于2013年嫦娥三号升空時首次獲國家采用,該儀器在航天器着陸後按計劃順利運作,證驗了其功能和表現能通過嚴格考驗,完全符合該任務的要求。當時,吳波博士也參與了嫦娥三号着陸區的地形測繪和分析,為選擇着陸點的策略性規劃作出了貢獻。
此外,理大科研團隊也将繼續參與未來嫦娥五号登月任務和内地首次探索火星任務。
在14日的簡介會上,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表示,理大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并為國家的探月任務作出貢獻。理大動員了不同學科的專家和資源,确保研究成果和相關儀器符合太空任務的嚴格要求。衛炳江說,理大在未來仍将繼續積極參與國家有關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工程,并鼓勵年輕人抓住大好機遇,投身國家航天夢想。
左起: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信息學系副教授吳波、工業中心副總監譚惠民、副校長衛炳江、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容啟亮 圖自香港理工大學網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