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論語——為政(2.11溫故知新)
原 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 文
孔子說:“重溫過去學到的知識能夠有新的領悟,就可以當老師了。”
解 讀
這一章裡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的理念,強調對知識的消化理解,活學活用。
“溫故而知新”,通過溫習學過的知識領悟新的知識。這是孔子對弟子學習的一種期待,要求弟子經常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溫習,既鞏固所學,又力求有新的體會和領悟,實際上揭示了人們掌握運用知識的一個普遍規律。“溫故”,是要在熟悉掌握所學知識基礎上的總結歸納;“知新”,是在對已有知識消化理解基礎上的演繹推理,從而使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人對知識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就如同我們上小學時讀唐詩,隻覺得朗朗上口,未必能真正理解;長大以後再讀唐詩,就會品味其中的感情、深意,收獲感悟自然不同。知識層次的提高和知識面的拓寬建立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之上,都是在已知基礎上向未知領域的探索。無論是在社會科學領域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每一個創新成果的誕生,都有賴于創造都對該領域已有成果綜合掌握運用,大膽推陳出新。沒有一種創新成果是憑空得來的。
“溫故而知新”,強調對知識的消化理解,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而要有新的體會和感悟,就必須有打破前人經驗的勇氣,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思考實際上是對所學的知識的一個再加工,這個加工的過程既是一個系統梳理的過程,把它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融合對接,使之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又是一個澄清疑問的過程,一旦我們對存在的疑問找到了答案,我們的認識就向前邁了一步;還是一個舉一反三的過程,把其中蘊含的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找出來,并能加以靈活運用,這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一個人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境界,說明他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面就不會固化,而是不斷拓展提升,擁有了知識的源頭活水。到了這一步,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就達到了成熟的境界,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向别人傳授知識就捉襟見肘,就有了能力和底氣。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可以為師矣。”
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并不贊同老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是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溫故知新。他也不贊同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而是要求學生要善于思考,注重對老師傳授知識的消化吸收甚至推陳出新,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所謂“知新”,超出了自己所知的範圍才是“知新”,而超出了老師所教的範圍甚至是老師所知的範圍才是真正的“新”。傳統文化中一直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說法,與此不無關系。這一思想給後世韓愈“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理論提供了基礎,有利于打破迷信權威的思想;也為儒家思想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條件,間接為後世儒家的繁盛打下了基礎。
孔子之後儒家思想在中華大地創造了漢唐盛世的輝煌,但在孔子被神聖化的宋朝以後,卻因為保守僵化而導緻落後。作為對比,歐洲基督教因為相對的僵化保守造成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落後,直到文藝複興打破思想桎梏後才得以扭轉。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思想的創新發展可以釋放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創造活力;思想的保守僵化也會扼殺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進取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蓬勃發展充分證明了這樣的道理。對于個人來講,思想不止步,人生不停步;思想停了步,人生就邁不開步。裡面的道理是一樣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