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古稱袁州。
贛西中心城市之一,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古稱"農業上郡",是中國佛教"禅林清規"的發祥地。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氣如春,四時鹹宜"之稱。
宜春文化積澱厚重,自古被譽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候陳嬰奉命來此築城立治,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
讓我們走進宜春10處美好古村落,感受最美久遠記憶,這些地方,你去過幾個?
1.天寶古村(位于宜豐縣)
天寶古村落是江南曆史文化名村,2008年,天寶古村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即現辛會村、辛聯村)位于江西省宜豐縣境北23公裡處,青山環繞,護城河環村而過,呈現出自然的船形地貌。古村落範圍為天寶鄉辛會村、辛聯村部分範圍,規劃合稱天寶古村,面積約2.5平方公裡,現有住戶2067戶,人口5803人。古村内曆史遺存為明清建築,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溯到明代,現完好程度90%,建築規模達80萬平方米。宜潭公路貫通村邊,武吉高速公路在村東有3公裡之長,交通極其便利。
厚闆塘古村位于江西省豐城市東北部筱塘鄉。筱塘古村群包括厚闆塘和甘棠北下村,體現了江西本土建築藝術最高水平的筱塘古村群。厚闆塘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6),為塗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封建官商結合典型、貧富對立懸殊、等級制度森嚴的曆史文化古村
厚闆塘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6),為塗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封建官商結合典型、貧富對立懸殊、等級制度森嚴的曆史文化古村。這裡古建築之多,保存之完整,雕刻工藝之精湛,是江西首屈一指,古村與周圍環境的完美結合,堪稱中國古建築藝術與風水思想高度統一的典範。而厚闆塘“大夫第”建築組群結構複雜,規模宏大,大小三十六天井,巷道平整,山牆堅固,木雕精美絕倫,花鳥蟲魚,宮殿舟車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中國木雕技藝的集大成者。散落民間的官吏服飾、匾額清玩和清軍水師提督彭玉麟轉贈的太平天國宮廷遺物——30餘枚汗白玉銜環獸石墩,都是筱塘古村群衆多文物珍品中的精華。厚闆塘村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村外地域開闊,大嵊(山)南聳,河汊密布,白鹭翻飛,荷連争豔,風景秀麗。村内布局整齊劃一,精緻典雅,古建築集中連片,保存完整,兼集觀賞性和實用性,村中還保存有衆多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明間文物,可為一座江南的“小赢台”。現有釣魚、果蔬采摘、劃船、民俗表演等旅遊項目。
3.賈家古村(位于高安)
賈家古村位于江西省宜春高安市新街鎮,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大、最完好的生态古村落群的典型代表。面積約500畝,有民宅500餘棟,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餘棟,保存完好且有堂号的119棟。
古村有“關内”和“關外”之分,九處關門現存三處,古巷道鋪滿青石闆;房屋建築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廳、客廳和民居等六大類;現存古民居300餘幢,其中140餘幢為元未明初建築;書院、庵堂、寺廟、道觀有十八處,六所書院錯落有緻地散落于村中,寺廟道觀分布在村莊周圍;村南立有象征畲山賈家興旺發達的七級玉塔。村外阡陌縱橫,生态園田掩映在綠樹叢中,各種鳥兒嘻戲其間;村北的穩泉、廬泉環村交彙于千年古橋,形成江南小橋流水古詩畫。賈家是個融合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江南古村落,構成獨具特色的畲山賈家地域文化,配以綠色生态園林,形成現代人追尋古樸田園生活的理想之所。
北壇古村村民為唐代江西第二位狀元易重後裔。明末清初年間,村裡很多人遠走武漢等地經商販賣茶油、夏布,緻富發家後回村裡相繼建起了48棟大宅,宅院内磚雕、石雕、木雕十分精美,至今仍有20多棟保存較好。
5.塘佳山(位于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
塘佳山: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洪江鎮的一個小山村。塘佳山村共有79戶人家,309人,田地面積約500餘畝、森林面積約4萬餘畝,不僅有1800多年的紅豆杉、風火洞、一線天等景點景區,還有一千多年的茶、鹽古道。那裡風景秀麗、雲霧缥缈,冬暖夏涼,是一個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南惹村是宜春富有禅意的古村之一,銀杏古樹,潺潺流水,竹林海,以及茶田都是禅宗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南惹位于宜春市洪江鎮古廟村,地處大山深處,群山環抱,地勢險要,隻有沿小溪的一條路蜿蜒曲折進出村裡。聽說村裡隻有17戶人家,可建村時間卻有八百多年了。一進村口兩株銀杏樹枝繁葉茂、綠蔭婆娑,是南惹古村的标志,也是村民們夏日納涼或冬日暖陽的場所。古村四面環山,綠樹蔥茏茂密,溪水穿村而過,雞鳴野山坡,好像武陵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艮山中心村位于華林集鎮以北1.5公裡處,始建于北宋年間,具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一座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
村中有遠近聞名的“艮山八景”,曆代曾出進士12名,有“兄弟同科進士,父子杭州知府”之美談。村内尚留存有光裕堂、枕溪堂、雨泉堂、上溪堂等古屋10多幢及青石古巷、古墓、石雕、木刻等曆史遺存48處,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觀賞價值。
如今的艮山村,古色古香,徽派成韻,逐漸成為都市人的最美休閑旅遊鄉村。
8.塔前彭家村(位于樟樹)
前彭家距樟樹市區35公裡,境内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是曆代臨清商幫源地的核心區域。該村小組為形式單一的彭氏村落,坐北朝南,現保存的古建築絕大部分是名列臨清商幫的彭氏族人所建。在古村落内,目前仍保留清代中晚期由青石闆與青磚鋪砌的七條古巷道,并有古代完整的排水系統。據《清江縣地名志》記載,該村落是元初彭氏由新餘某村遷涉此建于一寶塔前的,故稱塔前。現存的許多房屋建築是始建于清代初期的,村落面積3平方公裡,整體布局以彭氏宗祠為中心,村前為扇形池塘。民居向兩側展開構築,形成街巷規整的聚落格局。古民居依山而建,層疊而上,共計六排,并呈扇形向兩翼輻射,形成街巷規整的村樓格局,保留着鄱陽湖濱湖地區村落的特色,其單體建築亦呈現較為典型的“贛派”風貌。在現存的傳統建築中,大多數為清代建築,宗祠建築有絕對紀年和與古建築相關的碑記。祠堂為嘉慶二年(1798)、道光元年(1821)的遺構。建築工藝特點為石磚和木雕。現存傳統清代居民25棟,祠堂一幢,廂房一間,其他建築三幢。村落營建受傳統、風水、朝向文化影響,巷道、排水設施科學、精緻、合理。
9.白土鎮趙家村(位于豐城)
豐城市白土鎮趙家村,位于白土鎮東北部,全村總面積近2平方公裡,元至正年間(1339—1399),趙家先祖趙賓由甘棠遷居于此,因姓得名。
趙家村現有常住人口1500餘人,村貌古樸,民風淳厚,一派興旺、祥和、文明景象。
趙家村坐北朝南,清澈見底的門前塘碧波蕩漾,依岸而栽的垂楊柳随風搖曳,坐落有緻的明清建築,幹淨通暢的民巷,都在向我們展示源遠流長的趙氏曆史文化遺風。
趙家村現完好保存有:一樟(一棵五百年前的古樟樹),二場(戲台場和蓮塘場),三塘(日塘、月塘、蓮塘),四井(吳家井、蓮塘井、護龍廟井和野貓園井),九巷(鬥尺巷、拱辰巷、居仁巷、光裕巷、崇文巷、懷德巷、明義巷、物仁巷、蹈和巷)。
映入眼簾的古巷橫匾:居仁、懷德、明義、蹈和,顯現出趙氏遠祖對兒孫的殷切期望,做人應講仁、義、道、德,和氣生财,教育子女,重孝道,守規矩;鬥尺流芳,光裕、物仁、崇文、拱辰則是祖輩文明經商,光前裕後,物藏豐富,重視文化,崇尚文明,望子成龍的真實寫照和美好願望。
10.白馬寨古村(位于豐城張巷鎮)
位于江西省豐城市南部15公裡張巷鎮境豐撫公路旁。據《上點楊氏族譜》所載:西晉之時;天空鬥牛之間常現紫氣于豐城東南方向,有次三位神人乘白馬到此遊覽,鄉人曰:“怪哉!吾地當興,故遣神人以發其兆,白馬之瑞為千裡之駒,因而在塔嶺山建造祠廟以祀之,取名《白馬廟》(現塔嶺山仍留有古廟遺址)此山又名白馬山。又一民間口傳:昔日三眼神人——《封神榜》二朗神楊戬曾到此地,乘白馬在村東首雞公(腦)山,又名鳳凰山,古時紮過營寨的跑馬場飛奔練戟,但見銀光萬道,瑞氣袅袅,籠罩整個山頭,忽而一朵五彩祥雲,飄浮在村上空中,久久不散,故後人便将這個村子叫白馬寨。由于這裡處于南昌、撫州、臨江、瑞州四府的中心,地理位置和軍事地位都很重要,常有軍隊駐紮在此,這樣這個寨子就更名副其實了。自古以來,白馬寨哺育了大量的科舉人物和名商世賈,其中以明代尚寶司卿楊應祥、清代進士楊祖蘭、舉人楊廷言、武進士楊金诰父子祖孫以及在湖南常德一帶經商的白馬商幫為代表。白馬寨現存89棟古建築,有一百多塊石匾、木匾,字體有行、隸、楷、魏、篆及鐘鼎文六種。白馬寨的村居民房大門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有一字門、八字門、拱券門、貼壁垂花門、牌樓式門、複合式門等數種,大多以雕刻見長,搭配和諧,栩栩如生。白馬寨有一口能預測村中人文興衰的古井——香泉,現還保存了崇祯十一年崇祯帝關于風水的讨論和兩年後楊應祥要求補救被李自成等破壞的祖陵風水的奏疏,楊應祥還主持規劃了白馬寨的總體布局,并且送呈崇祯帝圈點,由此白馬寨又獲得了一個禦賜的地名“上點”——皇上欽點。
古村記獨立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