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做一個說明,這篇文章是檢查孩子古詩背誦之後臨時立意寫的。
今天孩子很聽話,吃完晚飯以後自覺找人檢查背誦。他最先背的是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清亮的童聲聽着别有一番滋味,我美滋滋地讓他繼續背《宿建德江》的詩句和譯文。孩子有點小得意,大概覺得自己學習很用功,記得很清楚: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擡眼望去,遠處曠野中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親近。
孩子背完以後,我小心翼翼地問他,“江清月近人”中的“近”老師是怎麼講的?孩子小頭一扭:“老師還沒講呢,我們是按照《語文教材解讀》預習的。”
孩子怕我不相信,把他們班上統一購買的所謂的教材解讀遞給我看,《語文教材解讀》上果然寫着《宿建德江》裡“江清月近人”的“近”是親近的意思。
根據我以往對《宿建德江》的記憶,這個解讀應該是不對的。不過,記憶也有可能出錯,畢竟時間太久,于是我立即查找資料,看看怎樣解釋。
找了一會兒,我大吃一驚,網上有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做的課件,課件上都赫然寫着“江清月近人”中的“近”是親近的意思。如下圖:
但是,我明明記得,這句詩裡的“近”不是“親近”的意思,上大學時古代文學老師怕我們将來誤人子弟,還一再強調,要求我們保證将來教學生時不教成“親近”。
其實,我們可以從好幾個方面得出,“江清月近人”的“近”并非是“親近”的意思。
首先,孟浩然的這首《宿建德江》抒發的是羁旅之情,哀愁是全詩的基調。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41歲的孟浩然離開家鄉襄陽,經洛陽再漫遊吳越,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就作于這個時期,全詩共四句: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定下了全詩的基調,那就是舊愁加新愁。
詩人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水邊小洲,詩人望着漸晚的暮色,一股新的愁緒油然而生。為什麼是新愁?因為詩人心裡本來就有無數愁緒。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有志用世,但是空負才華,未曾入仕,一生窮困潦倒。所以孟浩然的漫遊是窮遊,一邊漫遊一邊為自己沒有得到施展才華而發愁。這時天色已晚,倦鳥歸巢,遊子孟浩然卻依然漂泊異鄉,禁不住又生出一股想家的愁緒,屬于愁上加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接下來的兩句,隻是用環境的凄清來烘托前兩句中那個“愁”的程度。“野曠天低樹”寫遠處的天際因為原野的平曠,顯得天比樹還低,讓人感覺十分壓抑;“江清月近人”寫眼前的江水清清,詩人近處沒有他物,隻有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靠近在身邊,讓人更添愁緒。
我們可以把孟浩然的這首詩想象成一幅畫,沉沉的暮色下,水邊的小洲旁停靠着一艘小船,遠處是一望無垠的荒野,天空低垂,小船近處是一輪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整個世界,恍若隻有詩人乘坐的小船和水中的明月,真的可以說是“萬籁此俱寂”。如此凄清的環境,怪不得詩人“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如果像六年級那本語文教材解讀中的解釋,月亮來親近詩人,反倒顯得有安慰之意,與愁上加愁的主旨有沖突,顯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從古人的點評看,“江清月近人”中的“近”是靠近,而不是親近的意思。
宋代羅大經在他的《鶴林玉露》說:
孟浩然詩雲“江清月近人”,杜陵雲“江月去人隻數尺”,子美視浩然為前輩,豈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
意思是說,杜甫把孟浩然當做老前輩,他的《漫成一絕》詩中的“江月去人隻數尺”句是學孟浩然的“”而寫成的,“江月去人隻數尺”正好解釋“江清月近人”的“近”字,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
清劉宏煦、李德舉選評的《唐詩真趣編》記載:
“低”字從“曠”宇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于樹;江惟清,故覺月近于人。
這裡的“江惟清,故覺月近于人”就是對“江清月近人”的解釋,月近于人,就是月亮距離人比較近,肯定不是月亮親近人,或者詩人覺得月亮很親近的意思。
第三,從月亮在我國古詩詞中的意象來看,月亮沒有親近的寓意。
月亮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最為常見的意象。在古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人特别是詩人對月亮有着許多獨特的情感。
月亮意象意蘊十分豐富,包括幽美、自由、純潔、美好、永恒、凄涼、悲慘、離别等不同的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們的不同情懷,但是就是沒有見過月亮還有親近的意蘊。
第四,也有很多小學語文老師會把“江清月近人”中“近”解釋為“靠近”。
姑且不說我們小學老師,我們大學裡的古代文學老師,就是在網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小學語文老師的課件和教案,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把“江清月近人”中“近”解釋為“靠近”。
這說明,把“江清月近人”中的“近”解釋為“親近”的,并非是所有的語文老師。換而言之,并非所有的小學語文老師都會這麼講,錯的或許隻是少數語文老師和這本教材解讀。
将“江清月近人”中“近”字解釋為“親近”,這個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緣何而起?我查找了許多資料,都沒有找到源頭。隻是在一家比較權威的網站(中國華文教育網網站)上找到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詩和注釋以及譯文,上面赫然寫着“近”是親近的意思。
或許這就是有些語文老師和教材參考書對“江清月近人”中“近”字是親近之意解釋的依據。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你能找得到“江清月近人”中的“近”指靠近的權威文獻佐證嗎?
那是當然,當年我們老師講解的時候也不是全憑主觀,他老人家給我們出示的不僅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還搬出了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詞典》(2013年版)。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翻到《唐詩鑒賞詞典》第29頁,可以看到《宿建德江》全詩的譯文:
小船停靠在煙水迷蒙的沙洲邊。日落黃昏,萬物歸宿,而我卻流浪在外,想到這,憂愁之情頓然而生。放眼遠望,蒼茫的原野空曠無際;邊遠的天空低沉得好像與大地連成了一片,隻有近處的綠樹還高高地挺立着。江水是那麼清澈明淨,一輪明月倒映在水中。此時此刻,隻有這水中的月亮離我最近。
從譯文可以看出,“江清月近人”中的“近”當為靠近,而非“親近”。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我要不要趁孩子的語文老師還沒講解《宿建德江》,跟他說說這件事呢?如果跟他說,我又該怎麼說呢?萬一他沒錯,也是覺得這個“近”就是“靠近”的意思呢?我跟他說了,會不會鬧出“鄰人疑斧”的尴尬來?好糾結啊,大家說我該怎麼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