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這個詞人人都認得,也都大體能理解“文化”二字的基本涵義,但要追問一句,什麼叫文化?即文化的定義是什麼?能答上來或者完整回答的人就不多了,這不怪您,誰也不用自責,因為,雖然人類文明了5000年,但時至如今,由于對文化的外延等沒有真正弄清,加上不同曆史史觀的滲入,“文化”的概念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大家都普遍接受的統一概念,下面我簡單列舉一下,您認同那一個,或者也嘗試着給“文化”下一個定義,可好?
一、“文化”的定義 據統計,有文明史以來,關于“文化”的定義,汗牛充棟,數不勝數,據《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統計,自1871年以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大概出現了300多個關于“文化”的定義,太多了,且有些不太符合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所以略去一些,擇要選擇幾個列舉如下,請思索或鑒别,謝謝。
1、“文化”二字朔源 我國“文化”二字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裡“文”與“化”尚未連成一詞,但意思已經有了,“人文化成”的主要涵義是“文治教化”。将“文”和“化”二字連成一詞的是漢朝劉向的《說苑》: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劉向“文化”二字的意思是與“武治”相對的“文治”。縱上可知,以上“文化”之詞所用,主要指向是“道德”和“德治”方面的内容,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文化”概念。
2、馬克思關于“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生活方式的總和。認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文化”,如,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
3、許嘉璐在《論國家文化安全》的文章中闡述道:“文化”可以概括為三條,一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二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三是處理現實與未來的關系。進而認為,這三條是人類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文化最根本的問題。
注:許嘉璐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和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特别顧問。
4、哲學和社會學界主體認識:“文化”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過程、一種狀态,一種境界,過程、狀态和境界的綜合就是文化的真正涵義。
5、科學和文化領域多數人士認為:“文化”是人類維系各個社會集團生存和發展的一個相對穩定而又獨立完整的社會規範總和。
6、人類學群體認為:一個群體之間有别于其他群體的除了遺傳基因以外的一切東西,都叫“文化”。這裡他們把文化“經濟發展的變量,容易産生文化專制或沙文主義的問題。
7、經驗主義者認為:文化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工作活動中産生的,是民族内部彼此認同的核心。
二、“文化”的特征或特點 “文化”特點很多,但主要的有三個。
1、文化是人類進化的衍生物。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隻有經過人類有意或無意加工制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人類的共性也不是文化而是人性,個人的特性也不是文化,而是個性。遺傳的東西也不是文化,而是本能。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産物,并為社會成員共同接受或遵循的東西。隻有個人私有,并不為其他社會成員理解和接受的東西,則不能稱其為文化。如,男女相吸引不叫文化,但戀愛結婚是文化,因為,男女相互喜歡是天生的本能,而戀愛結婚則是後天習來的。
2、“文化”有适用性特征。“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适應性特征,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必須适應它,否則就會被淘汰或邊緣化,即“失範”。當然,如果你力量足夠大,也可以嘗試改變“文化”,通常情況下,這是革命者和改革者所為。這裡引出了“文化”包容性的問題,一般而言,強勢文化,包容性弱一點,而弱文化則表現出的寬容度或容忍度較高,文化的包容性與社會的開放性、文化開化度成正向走向。
3、“文化”是分層的 大概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表層,主要通過人類的衣食住行表現或表達出來。如,吃飯不吧嗒嘴,走起路來挺胸擡頭等,均是“文化”的表現。第二層為中層,如藝術、風俗、規矩、法律、宗教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借助物質體現自己的思想或意志。第三層為底層,即我們平常說的底層邏輯,這個底層邏輯指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和審美觀。這“四觀”反應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現實與未來的關系,它們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三層不是絕緣的,常常互動和聯動,但改變衣食住行相對容易點,改變底層文化相對難一些。
三、“文化”的價值或者說有什麼用 “文化”對人生的價值是多角度多方面,無法窮舉,這裡隻選擇“文化”對人生最有價值的人生困境解釋方面的作用,淺嘗辄止、蜻蜓點水式饒舌幾句,多說無益。
1、有文化可以“揭示”自己人生困境,并加以批評或發洩。屈原的“問天”就屬于此類。再比如,窮醜愚的人,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往往不敢質疑商品或服務質量,習慣從自身找原因,如,醜女頭發做壞了,不敢責備發型師,而怪自己長得醜。
2、對困境賦予價值。如亞聖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還如,視困難為磨練的說法。再如,年輕人為救老者殒命,從生物學看是負面的,但若以“文化”解釋,則就屬于正面且值得提倡的一種行為了。
闡述以上道理,主要想說明:不管有無知識,能理解或學會以上思考或思維方式,就算“有文化”了,否則,背誦的再多,也不能說是“文化人”,用相聲界的書法,那叫記問之學。
四、什麼叫“有文化” 根據以上概念和分析可知,雖然“文化”是知識的外化現象,但表現為外化知識的文化内涵遠不至于這一點,因此,有知識并不等于有文化,那怎樣才算“有文化“呢?
1、有知識才能有文化。知識是文化的外殼和表達方式,沒有知識不僅難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難以有效的進行表達和交流,重申,知識不光指書本知識,泛指包括升華為文化的人生經曆、經驗以及文明成果等,如生活知識、勞動技能和人們的共同習慣等都屬于知識範疇。
2、能運用知識并利用知識構建起被正統體系認可的價值觀,才算有文化。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素質,而有素質的人是具有解釋價值世界和超越生存困難能力的,簡言之,一個有文化有素質的人,不僅有能力創造價值世界,來還能讓自己和他人超越生存困境。
說明:1、文化是人類從動物中進化出來的主要标志,動物沒有文化,隻有人類才有文化。2、“價值”一詞同“意義”二字涵義相同,不同的是,“價值”是外來詞,“意義”是本土詞,傳統用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