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根好筆定乾坤

一根好筆定乾坤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4:52:32

一根好筆定乾坤?作者:盧昱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漢,最初乃證信之物,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根好筆定乾坤?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根好筆定乾坤(筆不盡意方寸乾坤)1

一根好筆定乾坤

作者:盧昱

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漢,最初乃證信之物。

印章在秦漢有多流行?兩漢時代,除了邊長2.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大概有圍棋棋盤一個格子那麼大的官印,上至王公親貴,下到阿貓阿狗,幾乎人人有私印。以肖形印為例,因當時窮人家的孩子沒正經名字,父母便随意給起個賤名,如帶“狗”字的孩子長大後便會買顆印,上面刻着一隻狗,即代表自己,如影随形,走哪兒帶哪兒。現今出土的肖形印,十二生肖是全有的。少數肖形印還會出現鴕鳥、駱駝、犀牛等被時人稱為異獸的形象。當時篆刻僅為實用,刻制者皆為工匠。

當時的印章尺寸較小,與其作用、功能有關。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印乃“執政所持信也”,是一種作為憑記并表明身份的工具。當時公文往來的書寫載體是竹簡。官員在上奏之前把竹簡捆好,然後在繩結的末端糊上泥團。在泥上钤上自己的印鑒,再放在火上燒烤,封泥就會變得幹硬。奏章送達之後,先由當班屬吏查驗封泥是否完好,在确認沒有被别人偷閱的情況下,再統一敲掉泥封殼,進呈禦覽。

印章是何時變大的呢?這得益于紙張的發明,钤印載體發生變化後,當權者開始治大印,用以體現權威。年代越往後,印的形制造得越大。如隋代的“廣納戍印”,橫5.3厘米、縱5.4厘米。背款:“開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到了明代,建文帝的印玺“凝命神寶”,邊長甚至達到“一尺六寸九分”,也就是56厘米左右。

印材本身選材範圍的擴大,也讓篆刻者有了更多的創作空間。秦漢時印材多用銅,尤精者則用玉,或有用金銀者,以别品級貴賤。元末畫家王冕發現花乳石可以入印。自此,石料成為治印首選的理想印材,特别是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為文人所鐘愛。壽山石豔麗纖秾如美人容顔,青田石清雅純淨如君子之風,昌化石凝重沉穩如老者寬厚,巴林石鐘靈毓秀如佳麗冰肌。中國傳統印石石質宜人、鈕飾精美的天成個性,共同滋養了篆刻藝術。

那從何時起,印章從制度之器發展為文人之印?沙孟海在其論書叢稿中說:“文人篆刻早在北宋就已經開始,米芾就曾參與治印。”其實,自隋唐時,題款常藏于石隙樹根處。北宋起,蘇東坡、米芾等文人兼擅數藝,把藏作者名于樹根石隙間變為題字加款,作詩詞于畫上,平添了文學氣氛,還調整了畫面的結構布局。

自元代始,文人畫正式确立,畫家真正把印章引入繪畫創作中,從而形成中國畫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特色。在當時的文人畫家看來,繪畫的美不僅在于描繪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畫本身的線條、色彩亦即所謂筆墨本身。筆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現對象(景物)的相對獨立的美。它不僅形式美、結構美,而且在這形式結構中能傳達出人的種種主觀精神境界、“氣韻”“興味”。

筆不盡意,方寸乾坤。與此相輔而行,從元畫大興的另一中國畫的獨有現象——在畫上題字、作詩、钤印,以此來直接配合畫面,相互補充和結合。這是唐、宋和外國都少有的。宋人寫字題詩,但一般不使之過分侵占畫面,怕影響對畫面中自然風景的欣賞。身為創作者,提出要将詩、書、畫、印四者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的人是宋徽宗趙佶。在宋徽宗之前,基本看不到原作者有落款。極少數如範寬,會把自己的名字藏在畫裡,沒有正大光明寫出來。

元人則大不同,畫面上的題詩寫字有時多達百字十數行,占據了很大畫面,有意識地使它成為整個構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方面是使書、畫兩者以同樣的線條美來彼此配合呼應,更重要的一面,是通過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義,來加重畫面的文學趣味和詩情畫意。用書法文字和朱紅印章來配合補充畫面,成了中國藝術的獨特傳統。它們或平衡布局,或彌補散漫,或增加氣氛,或強化變換,不大的紅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鮮明和力量。它不僅能起到點題說明的作用,而且豐富了畫作的意境和文學含量,抒發作者的情懷以及藝術主張,引發觀賞者的共鳴。

钤印、蓋章,是完成一幅畫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在畫作上钤印,除表明這是畫家作品的信證之外,還具有鑒定作用和審美情趣。棉白的宣紙或柔軟的絹帛上,墨色濃淡的間隙中,钤蓋上精美的朱紅色印章,它均衡着畫面的構圖,豐富了畫面的效果。隻有這樣,一幅畫作才是完美完整的。

除了畫作,在黑白相間的書法作品上,所钤印章有所變化,亦饒有意趣。收藏書籍,加钤印記,通常多用私章,講究一點的就另镌專印,比如“某某藏書”“某某珍藏”之類。這種辦法,旨在标明所有,本來是私有制社會的産物,卻給後人留下一點溯宗考源的線索。對愛書人來說,買到心愛的書,晴窗展讀,紙白如玉,墨潤如脂,不由摸出印章,在第一面右下角钤上一方朱紅的印記,替這本書增些色澤,也為自己的心頭添些喜悅。倘能寫幾句題記,那就更有意思。葉德輝《書林清話》記明朝施大經有一方藏書章,镌着“施氏獲閣藏書,古人以借鬻為不孝,手澤猶存,子孫其永寶之”幾個字。

明清以後,印章這一在兩漢時被稱為“雕蟲小技”的藝術得以升華,繼而形成了流派,篆刻名家層出不窮。篆刻的表現對象是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豐富的字體,為篆刻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當然,篆刻創作并不隻是簡單地将文字羅列在印面上。這需要篆刻者通過書法,對入印文字加以改造,使之自然協調蘊含美感,這也是篆刻者個性的表達。

晚明時代商業繁榮和印刷術的進步,讓篆刻家能将自己的作品印制成印譜獨立刊行,讓印學從書法、繪畫的附屬品,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完成了從實用價值到藝術價值的蛻變。篆刻對創作者的要求較高,使得文人士大夫與工匠印人對古代印式在理解接受上有所差異,實質上蘊藏着“藝”與“技”的矛盾,也推動着篆刻藝術的不斷發展。

相對而言,文人士大夫博學多才、見多識廣、重視修養,其業餘從事篆刻,多發揮自身古文字知識、書法技巧及對古印式認知的優勢;而工匠印人鬻藝謀生、見識局限、重技輕理,其專職從事篆刻,多因循師承、炫耀技藝。因此,前者重典雅氣質,後者重新奇巧妙;前者重研究古法,後者重模拟古形;前者重字法、重寫篆,後者重刻制、重布置;前者重神韻風骨,後者重技巧功夫。

明代篆刻家徐上達于1614年所著《印法參同》一書中說:“篆刻之道,譬之其猶大匠造屋者也。先會主人之意,随酌地勢之宜,畫圖象,立間架,胸中業已有全屋,然後量材料,審措置,校尺寸,定準繩,慎雕斫,穩結構,屋如斯完矣。且複從而潤色之,由是觀厥成者,無不稱賞,此創造則然,即有成屋結構可觀,亦可因以更改整頓。”

“治印如大匠之造屋”這一經典比喻,将方寸之間的乾坤點透,篆刻家用刀、石頭、線條、印泥和印箋抒發着自己的情感。以一枚小小的印鈕為例,能夠再現世間千奇的民俗事象和自然界中的萬物風情,表現形式有圓雕、浮雕、镂雕、透雕、薄意等,用刀技巧尖刀與圓刀結合,傳統的玉雕、骨雕、竹雕、木雕刀技并用而方圓兼具。良工雕鈕,見石生情,随石而琢。有些印石存有瑕疵,經過匠心獨運機巧雕飾,使其化弊為利,賦頑石以生命。經過精雕細镂之鈕,讓人愛不釋手,頓使印章錦色生輝。

印章身兼實用與藝術等多重價值。若問哪位皇帝的書畫鑒藏印最多?非乾隆莫屬。現今書畫上,能見到的趙佶鑒藏印不過13種;而乾隆光常見的鑒藏印就有172種。清代皇帝禦用玺印的印譜叫“寶薮”,《乾隆寶薮》集印達到1800餘方,為曆代之最。像“自強不息”的印文,内務府的造辦處就給皇帝刻了四五十回。有人曾經統計:乾隆在位六十年,平均每12天,造辦處就會進呈一方玺印給皇帝。

印章的趣味,值得在慢時光中感受。舊時文人有在新年啟用一枚新印章的習慣,或室名别号,或寄趣閑章,多在新年之始啟用,以取新歲吉兆。有些印章平時不用,而在新年會使用一段時間,如在正月裡常用的“逢吉”“吉羊”之類。這對後世考索前人墨迹書翰不無幫助。(盧昱)

來源: 大衆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