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孩子每次都考不好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每次都考不好怎麼辦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5:58:47

為什麼孩子每次都考不好怎麼辦(孩子為什麼總是考不好)1

小學生的母親:金山老師,我有一個八歲的兒子,現在上二年級,在班裡六十多個學生中總是排到三十多名。平時感覺他沒什麼不懂的地方,以為學得還可以,可就總是考不好。平時他很少玩電腦遊戲,就是喜歡看電視。因為平時做作業太慢了,總是要磨叽到很晚,所以我已經禁止他周一到周四看電視了,周末和放假的時候才允許他看。

我就不明白,學習資料也不缺,我還每學期都給他買輔導書,但就是提高不了實際的成績。曾經,我嚴管過一段時間,讓他每天都做一套試卷。但是他根本學不進去,試卷也寫得亂七八糟,氣得我總是忍不住打罵他。可是這樣做卻沒有任何作用似的,到最後他甚至裝病、裝困,趴在卷子上耗時間。這樣下去,他以後是不是會越來越厭學啊?還能指望他有考好的那一天嗎?

金山視角:關于“考不好”這個說法,我已經厭煩很久了。考得好與不好,并不在于某一次考試本身。考卷上的成績隻是一個結果的體現,是對孩子一段時間以來學習效果的檢驗。雖然不能說就是百分百的準确,但也不可能完全否認這個分數在某種程度上的權威性,否則世界取材标準早就變了。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是哪個發達國家招考,無論怎麼看重情商和素質,文化成績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而這個“考不好”的說法,就是在潛移默化地教孩子學會投機。讓彼此都相信,實力是毋庸置疑的,隻是呈現出來的結果沒有想象中好罷了。這三個字就等于:“孩子都會,隻是沒考好,其實并沒有差在哪裡,也用不着做必要的改變。”

無論是做作業慢,還是試卷上丢分,都是因為基礎知識不紮實,加上沒有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作業總是不能一氣呵成地完成,絕大部分原因是對具體知識點掌握得不牢固。這沒什麼奇怪的,相信許多老師也會這樣評價學生。但奇怪的是,這樣的指點從來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

家長以為給他(她)講的時候,他(她)總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單獨的知識點也問過了,似乎也沒有什麼不會的。事實上,他(她)能聽明白,不代表自己理解得有多深。就像學習中能給别人講題的人才是真正學透了的,而不管是老師還是尖子生,都是越給别人講,自己的知識反而越牢固。那些能聽懂的學生,并沒有在短時間内趕超自己所請教的人。學英語也是一樣的,初級階段也隻是能聽懂别人在說什麼,直到自己能同樣地說出來,才登上一個嶄新的台階。

單獨熟悉的知識點,需要用在綜合的題目中,才能檢驗紮實程度。例如我們都是從單獨的加減乘除開始學起,然後會有一整個單元是混合運算。沒有人不會單獨的加減乘除,但是放在綜合大式子裡,就需要注意先乘除後加減的順序,還要知道括号優先計算,更要小心符号的看錯、混淆……

關于習慣的培養,我已經在《選擇》中用了一整章内容介紹,在此不贅述了。

關于“輔導書”,我不認為它是孩子學習的助手。恰恰相反,應該算是孩子進步的巨大障礙。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如果家長能實事求是地回憶一下孩子的學習過程就明白了。輔導書本來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補充、也是很好的概括。有些輔導書更是把知識系統梳理出來,明确地标明哪些是重點,哪些又是應該關注的知識點鍊接。在預習的時候,有了一本輔導書,就能詳細看懂整節人容,相當于一場無聲的演講;在上課的時候,它甚至可以當成一本完整的筆記,因為重點已經被标出來,隻需要用筆畫一下就可以了;複習的時候更方便,因為輔導書的排版編輯就是分類整理知識的,使得再複雜的内容也能一目了然。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并不是這樣運用工具書的,他們是在上面“找答案”!

輔導書的預習功能,隻是幫學生迅速找到可以應付的重點,省去了自己認真思考的過程;它的課上功能則是給開小差的大腦一個很好的保障,因為解題過程已經被列出來了;它的複習功能更是簡便了,不需要看課本自己整理,隻需要照樣子抄一遍就行了。如果家長能堅持坐在教室裡一個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觀察孩子的學習,就會知道我所描述的全是日常學習的狀态和習慣,自然就不難理解“輔導書沒有幫助提高成績”的原因。

關于“題海戰術”,大部分老師都是反對的。因為無目标的演練,不會有理想的效果,就算偶爾碰到一兩道考試的原題,也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反而讓衆多家長抓狂:“這道題不是做過嗎?就在xx套卷子上,怎麼又錯了?”“這就是一模一樣的題呀,那天給你講了那麼多遍,怎麼還是不會呢?”

做題時要有訓練目的,要明确方向。錯題要體現錯題的價值,不隻是抄寫在本子上了事。還要進行題型歸類,同類型練習。這也是在《選擇》上論述過的了。尤其是在基礎知識不牢固的情況下,盲目做大量的題,隻能是重複孩子的簡單錯誤,加深他的挫敗感,甚至導緻了更嚴重的厭學情緒。

如果你是“沒有耐心的父母”,那麼請你還是少摻和學習的事情為妙,因為消極的情緒隻會激發更多的負能量。

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勝過一個好老師,但是媽媽們又放不下自己高高在上的長輩角色,總覺得理所當然地要教訓孩子一下。教育學是一門學科,是衆多求知者要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習四年、七年,甚至更久的學問。成書于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前三世紀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但是作為獨立的科學,是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的。這個詞的起源,是指照看、管理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又曆經無數大教育家的論述,最終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那麼,作為一個普通的母親,憑什麼就認為自己可以用一腔熱血代替一個好老師?因此,如果在陪學的過程中,家長總是以暴躁收場,必然會讓孩子由消極抵抗發展到惡語相向。

家長隻需要做好自己該做的部分就可以了,孩子應該付出的努力就讓他(她)自己去承擔。将輔導的次數降低一半,督促孩子自己完成的耐心延長一倍,就能收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