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代才子解缙,年方五歲就已聰明過人。鄉鄰有不服者,考其曰:“日大還是月大?”缙不假思索,對曰:“天上日大,地上月大。”鄉鄰愧而退,觀者贊之。
這個故事如今早已無從考證真僞,然而“天上日大,地上月大”卻使我們會心一笑——天上“日”即“太陽”,當然比“月亮”大得多,地上“日”指的是“一天”,而“月”卻是指“一個月”平均有三十天呢,所以說“天上日大,地上月大”。
那麼日和月為什麼會有雙重的含義呢?
上古時期,我國的先民是用結繩的方法記事的,一件事就打一個結,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後來打的結太多了就記不住了,就有了用畫來記事的方法。
慢慢的,畫被簡化成符号,符号又逐漸被統一,就成了最早的漢字,記錄在龜甲或獸骨上就成了甲骨文,這樣很多事情就得以被記錄保存下來了。
古人對光明和溫暖充滿了向往,看到太陽,就創造了 每天看到畫一個太陽,就表示一天過去了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于是“日”就有了表示時間的概念。
漢字中,用日字做偏旁的字有不少就是和時間有關,比如“昨”“時”“晨”等。
除了表示時間,日字旁的字也表示和“太陽”有關,比如“曬”“晾”“曝”“晴”等等。
說完了“日”,我們再來說說“月”。月在古時候也有專用的字 外面半圓形表示月亮的形狀,裡面的豎線表示發光的天體。
我們都知道,月亮的形狀每天是在不斷變化的,用半圓形表示“月”一是可以和“日”加以區分,二是反映了古人對“月亮”的觀察,在古人看來,月亮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圓滿的,所以用半圓來表示。
想來,遠古時候,一定有位先賢仰望着月亮的變化,在石壁上記錄下月亮每天的形狀,然後他驚訝地發現,差不多就是每畫三十個“日”的時候,月亮也完成了一輪從新月到圓月再到殘月的變化,于是就把這一個周期稱作“一月”。
因此,漢字中帶月字旁的字有一些是和時間有關的,比如“朝”“期”“朔”等,有一些是和月亮有關的,比如“朦”“胧”“明”等等,反而是現在很常見的像“肚”“臉”“脖”等和身體有關的字雖然帶有“月”,卻和“月亮”沒有任何關系,這個偏旁叫做“肉月旁”,在古代文字中,它們本是兩個字,後因其小篆字體很相近,合并為一個偏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