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試上張水部
唐 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馀的這首《近試上張水部》憑借其精妙的寫作手法,赢得了人們的一片叫好聲。這首詩看似重在寫新婚女子拜見公婆前的心理活動,其實則是借其來表達作者的内心。
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寫給前輩張水部(張籍)作品,其實說白了就他在應試前的自薦書。那麼當張籍看到朱慶馀的這首詩時,他也做出了真誠回應,寫下一首别有寓意的詩,在精神予以朱慶馀莫大的鼓舞,這意味深長的酬答,已成為古今詩界的一段佳話。
酬朱慶馀
唐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纨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張籍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世稱張水部,論在詩壇的地位,他可是朱慶馀的前輩。不過面對晚輩的自薦,這位頗有聲望的前輩也并未擺什麼大架子去刁難,畢竟慧眼遇到真才哪有不惜的道理?我們一起來讀詩。
起句:越女新妝出鏡心越女,當然是指越地的女子。那作者這裡為什麼非說是越女?其一是因為越女在我國古代就是“美女”的代稱,這個地方的女子以美貌而揚名,比如今古皆知的西施。(其實至于美女,哪個地方都有,那些知名的隻是因為特定的因素被放大了而已,這個咱就不糾結了。)至于其二,還是因為這個朱慶馀同學是越地人。
境心,就是境湖之心,此湖因為水清見底,煙波潋滟而成為人們贊美的對象。“越女新妝出鏡心”一句從整體形象上塑造了一個靈動迷人的女子,她精着新妝、劃着船兒出場在湖心。我們可以看到,這句主要是将名詞串聯在一起,然後用一個動詞“出”來活化,雖然沒有做細節上的描寫,但是其中幾個名詞的運用非常統一、集中,所以刻畫出來的畫面也是很唯美生動的。
承句與起句之間的關系嚴密而自然,它很流暢地将脈絡引了過來,(關于承句等等的寫法,我們在課程中都細講過,大家可結合起來理解。)
這句就不一樣了,作者主要錘煉了形容詞和動詞。“沉吟”,意為猶豫不決,那麼明知自己很美麗的越女為啥還要如此不自信?其實她是過于追求完美,越是美麗,那麼對美麗的要求就會更高。就比如我們寫詩對聯,在初級階段,往往對作品的要求是比較低的,所以寫的東西自己也都能看過眼。但到後面水平提高的時候,反而對寫出的作品都不滿意了,所以越女的心态也正是如此。
但是通過這一點,我們恰可看到越女的精神涵養,她很謙遜、有追求,并未沉醉于自己的美貌。作者在此處通過對越女内心的描寫,又為我們展現出了一位富有靈魂的可愛美人兒。
轉句:齊纨未是人間貴轉句處作者跳到“齊纨”上來寫,将内容蕩開一筆。齊纨是啥?就是齊地生産的白色細絹,古代的時候這個地方的紡織業可是很發達的,而此處産出的絹也就自然有了名聲,後來齊纨也就成了精美絲織品的的代稱。句中的齊纨代指穿着華美的女子,這樣的女子美嗎?那是自然,不過卻隻是外表上的美,而不是“人間貴”,要知道在世人眼裡,她們并沒有可貴之處。
很顯然,轉句之意并不在說穿着華美的女子,而是将她們與劃船的越女進行對比,來從側面烘托越女的不俗之美。這裡作者埋下了一個小小的伏筆,為合句的運出打下基礎。
合句:一曲菱歌敵萬金合句在轉句的基礎上做描寫,越女的美還有什麼不同之處?這時候菱歌出場了——她的歌聲就可以抵得過黃金萬兩;如此歌聲足見有多美妙,它是越女采菱時發自内心的吟唱,自然深得人心。讀到這裡,讓人不禁再此浮想聯翩:如鏡的湖面上,一位面容勝花的妙齡女子,劃着船兒,唱着動聽的歌聲來采菱;賞心悅目的畫面,極富江南特色,我這個西北人已被醉到。
現在再将前後四句結合起來看,這首詩是重在誇越女嗎?表面是,實則不是。我們剛開始就已經說過,這是張籍在收到朱慶馀的“自薦詩”後給出的回應。朱慶馀的那首手法獨特,而張籍的這首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寫意,所以作者是在借越女寫朱慶馀。
這個朱慶馀恰好就是越地人,故而他與詩中的“越女”是很吻合的,在他那首《近試上張水部》中,他以男女關系來喻自己和張籍之間的上下級關系。張籍酬答時,則以越女一語雙關,朱慶馀在張籍眼裡就是越女的樣子。
梳理一下:她的天生麗質,代表朱慶馀的聰慧本質;她美麗卻不自信代表着朱慶馀的有才卻謙卑;她出現在境湖,代表着朱慶馀将自己推薦給張籍。後面兩句的評價,也正是作者對朱慶馀的贊許。
作者的意思很明顯:你本來就很有才,所以不用那麼不自信。而且你還和其他人不一樣,你不需要包裝自己,因為你足夠優秀。所以什麼呢?所以張籍肯定會大力推薦他的,他大可以放心好了。至于詩中之意,若不看題目與當時的故事背景,局外人該是不明了的,能心領神會,恐怕隻有張朱二人了。
這首詩和朱慶馀的那首真可視為“姊妹篇”,它以特殊的表現手法很委婉地贊美了一位才子,語言靈動秀美,内容饒有趣味,深刻用意得以完美表達。這是人生美事,也是人間佳話,被古今傳唱理所當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