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國人眼中,印度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總會發生一些讓人或瞠目結舌、或引俊不禁或、難以理解的事情。實際上,這些奇葩的背後,往往跟印度複雜的種姓制度有關
在印度,自古以來就沒有形成過類似中國這樣的中央集權政權,分裂的狀态從古印度文明誕生以來一直持續。即使現代印度形式上處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但是各邦之間的獨立性還是異常強大。
這其中,種姓制度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所以,要想對印度有一個大緻的了解,就不能不提到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
衆所周知,印度是與中國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平原一帶就已經出現了規模龐大的,類似現代城市的聚居區。
在這些聚居區廢墟複原過程中,科學家發現那裡的房子全部是用磚砌成的,每一家都有下水系統,在家裡就可以上廁所。這樣的生活條件是現代印度都沒有達到的。
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使用印歐語系的部落從中亞侵入印度,他們自稱為“雅利安人”,意思是“出身高貴的人”。
雅利安人将印度本地膚色較黑、鼻子扁平的土著驅趕到印度南部,自己則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統治政權,印度曆史進入“吠陀”時代。
一般認為,現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即源自雅利安人的入侵。當時的雅利安人将統治境内的人民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指的是僧侶、祭祀階層。婆羅門享有不納稅、不被懲罰等等很多特權。
刹帝利指的是那些從事戰鬥的人,一般是國王、戰士。他們負責執行具體的統治工作,收集财富供婆羅門享用。
吠舍等級的人主要進行農業、商業工作。他們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首陀羅是第四個等級,絕大多數是農民,還包括傭人、工匠等等。
這種四等級劃分隻是對印度種姓制度最粗淺的劃分,實際的印度種姓制度要比這複雜得多得多得多。
據統計,印度主要種姓可以進一步被分為大約三千個種姓和兩萬五千個子種姓。
要想把印度的種姓制度完全搞清,非得專業人士出馬,攢出一套厚厚的大部頭,才有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四個主要的種姓等級之外,還有一部分印度人被劃為“不可接觸者”。在高種姓的眼中,他們都是“賤民”。
印度的“不可接觸者”大多是罪犯、戰俘以及他們的後代。他們從事着最低賤的工作,身份世代相傳。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幾乎沒有社會地位。
在印度,各個種姓之間的等級界限異常分明,跨種姓通婚是被嚴格禁止的。在很多地方,那些跨種姓通婚的人往往會被高種姓階層直接打為“不可接觸者”。
底層印度人對種姓制度的認知印度的不可接觸者工作勞累且低微,收入也不高,還處處受到高種姓的歧視。他們不會奮起反抗種姓制度嗎?
奇怪的是,在印度,絕大多數的低種姓人以及不可接觸者似乎對種姓制度加以他們的歧視安之若素。不可接觸者對進入他們生活區域的高種姓人表現出的敬畏,似乎是從心底油然而發的“真摯”情感。
他們會主動的為高種姓人讓開道路。這種讓開不僅僅是讓開自己,而且還包括讓開自己的影子。
他們認為,自己的影子如果和高種姓人的影子重疊在一起,是對高種姓的亵渎。
種姓制度的确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這種區分構造的相當巧妙。它不是赤裸裸地歧視,而是按照可以自洽的邏輯推理下來的:
首先、衆生平等,不管是婆羅門,還是刹帝利,甚至是賤民,大家的靈魂都是高貴的。
第二、大家的肉體不一樣。婆羅門的肉體和靈魂一樣,都是幹淨純潔的;其他人的肉體和靈魂不匹配,靈魂是高貴的,但肉體有不同程度的肮髒,刹帝利隻是有點髒,賤民那就是全髒了。
所以,高種姓對低種姓的歧視不是歧視他們的靈魂,隻是歧視他們的肉體……
不可接觸者深深地被這套理論洗腦,形成了發自内心的,對于種姓制度的服從,因此就造成了上文所說的情況。
在現代印度,婆羅門和不可接觸的數量,兩者相加應該不到印度總人口的10%。印度的主要人口是由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組成的。
在英統印度時期,印度人的身份證明上還會标有他們的種姓等級。到了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在憲法中明确規定不允許因為種姓對其他人進行歧視,同時也明确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
通過這些舉措,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通過身份證明文件判斷一個人是屬于高種姓,還是屬于不可接觸者的。
如此一來,低種姓甚至不可接觸者,是否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衣着、語言、行為等,冒充高種姓人,從而改變自己的工作,提高家庭收入,甚至進入富裕階層呢?
很遺憾,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即使沒有紙面上的種族标識,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很多細節都可以辨别眼前的這位是大緻屬于哪一個種姓等級。
低種姓和高種姓之間的巨大差異
首先,從印度人的相貌上就可以大緻判斷出他屬于哪一個種姓等級。
自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印度的統治階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由雅利安人來把持。因此,他們組成的婆羅門和刹帝利種姓,大多高鼻深目,
皮膚也較一般的黃種人更為白皙。
我們在印度電影中看到的那些明星,以及頻頻當選世界小姐的印度美人兒,大多出自高種姓階層。
而那些不可接觸者多由印度土著人組成。他們大多皮膚黝黑,鼻子扁平,與高種姓等級有着非常明顯的外貌差異。
其次,在語言上也可以進行簡單區分。英統印度期間,高種姓等級的人大多接受英式的精英教育,普遍操着一口較為流利的印式英語。而到了底層,則語言紛雜,人們普遍使用本民族語言或各邦的地方方言。
這一點通過印度電影也多有所體現。那些生活富裕的印度人多使用英語對話;到了貧苦家庭,則使用我們聽不懂的印地語等語言。位于中間的那些階層大多是英印混雜,對話中時不時會冒出一些英語單詞。
在姓氏上同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種姓等級。國人對印度的姓氏了解甚少,這裡隻舉一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印度人做例子。
曾經主演過《摔跤吧!爸爸》的印度影星阿米爾·汗,他的姓氏“汗”就說明了他的種姓等級。
“汗”是穆斯林部落對首領的稱呼。阿米爾·汗的姓氏表明他出自一個穆斯林家庭,而且他的祖先曾經擔當過部族的首領,屬于高種姓。
以上這些似乎都可以通過模仿、學習,實現低種姓冒充高種姓的目的。但是,最為重要的是,高種姓的生活習性是低種姓無法了解,也無法模仿、冒充的。
就像普通工人無法想象億萬富豪的生活一樣,低種姓的人們也很難窺測到高種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兩個互相不知道種姓的印度人見面後,一旦他們聊到衣着、飲食、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種種細節,就會很快暴露出各自所在的種姓等級來。
由此可見,低種姓冒充高種姓,最難過的一關其實就是在對高種姓生活方式的了解程度。
實際上,在印度,盡管嚴格限制種族間的通婚,但是低種姓階層向高種姓階層的躍升并不是沒有辦法的。這種辦法叫做“梵化”,包括改變職業、飲食習慣、生活習俗等多個繁複的過程。
低種姓可以通過某些非常規的方式,比如财富積累、宗教運動、“向上婚姻”(高種姓的男子娶相對低種姓的女子為妻)來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或政治地位。在他們獲得較好的經濟和政治基礎後,往往會實施“梵化”過程來提高自己的種姓。
在印度,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影星,叫做希裡黛玉。她原本的種姓是首陀羅。因為輝煌的演藝成就,她從低種姓一舉躍升為婆羅門高種姓。這樣正規渠道的種姓躍升,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是極大的榮耀。
結語所以,你看,印度的低種姓和高種姓之間的區别,絕對不是國人想象的那麼簡單。在語言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甚至是外貌長相上,兩者之間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在這樣的條件下,低種姓如果想要攀爬到高種姓,必須要經過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同時還要付出大量的金錢。
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财富,低種姓的人僅僅通過改變衣着、語言,去冒充高種姓,相信過不了幾天就會被人識别出來,結局會極其的慘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