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東棗莊農村的真實生活

山東棗莊農村的真實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0 23:17:52

棗莊多山,如抱犢崮、夾谷山等等。山多王就多,山大王孫美瑤帶着一幫兄弟呼啦啦跑到臨城車站,幾聲槍響劫持二十多老外押上了抱犢崮;九山王劉雙印招呼着弟兄,一腳踢翻崔翰林的二爺爺崔鵬翎,三下五除二捆成燒雞拎上了夾谷山。之所以他們能形成一定的氣候,是因為都有一幫子“一個娘的朋友”“親生的夥計”,這些仗義的弟兄又都甘願為其賣命,充當彈丸和肉盾,這就是棗莊人常說的“拜把子兄弟”——“仁兄弟”。

山東棗莊農村的真實生活(淺談魯南民風棗莊仁兄弟)1

“仁兄弟”這個稱呼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異姓兄弟”,最早并不是棗莊獨有的結交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那時候隻是結盟立誓的方式。到三國時劉關張桃園結義把國與國、部落之間的結盟方式大衆化了,再到後來聞名天下的水浒傳,水泊梁山一百單八漢“替天行道”,更是在齊魯大地盛行開來延傳至今,特别是魯南地區依然盛行。在普通老百姓遇到脾氣志向相投的朋友時,為了加深感情就變成了歃血為盟、磕頭盟誓,祈求同生共死永不背叛。“仁兄弟”在棗莊人的心目中是比朋友、同學、同事等稱呼更親近,和一奶同袍一樣。

山東棗莊農村的真實生活(淺談魯南民風棗莊仁兄弟)2

曆史上在棗莊開煤窯的窯主和采煤工人,最初都是農民。在一定的條件下,身份改變并不意味着觀念也随之改變。所以,棗莊曆史上的煤窯文化,帶有明顯的農耕文明底色。由于魯南一帶特殊的地理條件,這裡發生過多次戰争和自然災害。明初的大移民,許多山西人遷入棗莊定居。

泇運河開通之後,各地商人、船家、工匠、藝人彙集台兒莊尋求發展空間,帶來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中華全國風俗志》對棗莊所在的峄縣民風,給了這樣的評價:“其質直懷義,類魯;其寬緩闊達,類齊;其輕剽任氣,類楚。”

地處山東南部的棗莊,明清時期屬峄縣(今棗莊市峄城區)管轄,這裡的煤炭儲量豐富,大概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居民用土法采煤的記載。在千餘年的開采曆史中,煤礦開采條件差,首當其沖的煤炭開采工人,長期工作在最危險的地方,經常出現各類安全事故,窯工們的生命就沒有安全保障,活了今天,就沒有明天,窯工們求助神靈保佑,除了祈求神靈保佑,窯工們就自發結拜兄弟,自己傷亡後,好有自己的結拜兄弟照顧自己的妻兒老小,就這樣仁兄弟文化就逐漸形成,并且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些在窯工圈子中形成的煤窯文化,漸漸越出煤礦範圍,在周邊的商業區和農村得以普及。

結拜仁兄弟人數不定,多的十幾人,少的隻兩個,标準人數為八個,即所謂的仁兄八弟,八兄弟要為老大買頂帽子,喻示為首,發号施令;為老小買雙鞋子,釋意為經常跑腿,也不容易。不管結拜方式如何, 這種現象表現了棗莊人的大義、仁義和義氣,因此隻要拜了仁兄弟,關系就像多了個兄弟一樣親切,不光婚喪娶嫁要參加,仁兄弟的至親去世還要穿白大褂,甚至披麻帶孝。

山東人忠義仁厚,棗莊人更是重義氣,現在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大多數人還沿襲這種傳統的社交方式。也有很多女人單獨結拜的,俗稱“幹姐妹”,也有男女混合結拜的,俗稱“幹姊妹”。無論那種方式,無不展現了人與人交往的寶貴方式,都是華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可以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随着城鎮化的進程加快,這種“仁兄弟”也在減少,新時代的年輕人在科技的幫助下改變了社交方式,也許若幹年後就會消失,變成了傳說。

無論是老一代歃血為盟,還是現在網友,最終是人與人相交,無論名稱怎麼改變,隻要多一些坦誠友愛,叫什麼還重要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