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為美是有其自身的對比性的,那個時期的女子和前後的朝代的女子相比,的确是胖的,但是這種胖是豐腴、健康的胖,不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肥胖,起源大概有三種。
一、文化審美論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和輝煌時期,政治氣候十分寬松,經濟發展也很快速,人們安居樂業。這一時期經過了一段穩定,人們生活水平自然提高,所以就身材而言是比較豐腴的。
經濟政治的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有所變化,當時實行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而在本土各種文化交流碰撞中,人們形成了對美的新的看法,豐腴總比消瘦更好。
綜觀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與衆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唐人不拘于傳統,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
透過唐人獨特的審美眼光,絕不單純是女性體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說,這種審美取向是一種全方位的審美理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兼容的文化視野。
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都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豐肥濃麗、熱烈放姿”。這與古代大多數時期人們欣賞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審美觀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類”審美眼光。
二、皇族血統論
中國人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大唐朝,實際上也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一個偉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華夏文明精粹的偉大結晶,達到了古代華夏文明之巅。
蒙古女人絕大多數是豐滿女人,而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着親緣關系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鮮卑族一定是把狼圖騰和“以胖為美”的審美标準,一同傳給蒙古族。
從血統上,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漢人和鮮卑貴族女性的混血兒。唐高祖李淵的生母、皇後、一個兒媳均為鮮卑人,此民族以胖為美。
鮮卑胡人血統是唐朝的占據當時的主流社會,鮮卑是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這些人的審美觀念自然與漢族有說不同,受到皇族的審美觀念影響,所以民間效仿就不足為奇。
可以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因此,唐朝幾代國君均寵愛豐肥的女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唐朝“以胖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鮮卑族的血統和印記。弄清了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以後才明白,再聯想到在蒙古草原上的生活就想通了。
三、楊貴妃肥美論
唐朝以胖為美,楊貴妃到底有多胖?究竟多胖才算美呢?為什麼唐代人們會有這種審美觀念?其實現在人們對楊貴妃體貌的判斷,主要來源于“環肥燕瘦”這一成語。
後世人們普遍認為唐朝的楊玉環是肥的,而漢朝的趙飛燕是瘦的,所以“唐人以肥為美”,而漢成帝喜瘦的趙飛燕,漢朝就以瘦為美。
史在書上也有記載,楊玉環是一位舞蹈高手,精通胡旋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令人眼花缭亂。由此可見楊玉環絕不是“胖”而是豐腴。
受到楊玉環的影響,在“回眸一笑百媚生,後宮粉黛無顔色”“從此君王不早朝”等一些語句中,還是可以體會出當時楊玉環幾乎引領了那個時期的潮流。
就如“楚王好腰細,國中多餓死”的效果一樣,再加上自古很多女子認為嫁入皇室,甚至嫁給皇帝,是一件美好的時期,那個時候肯定也少不了效仿者。
我們從唐代壁畫、仕女圖、雕塑看到這種柔美之肥,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象這種柔美之肥,“肥而不膩”再恰當不過了。所以,大家最喜歡說的那句“我到唐代也算是個美人”,這句話其實還真是個“僞命題”。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