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态養魚新模式?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農村生态養魚新模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桂平市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示範基地部分圓池。
盛夏季節,記者前往桂平市垌心鄉督的村采訪,隻見村道旁邊溪流潺潺,一排排碩大的藍色圓池井然有序地排列,場面壯觀,圓池裡魚兒歡快遊動。這裡是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和生态養殖示範基地——桂平市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示範基地。基地負責人陳輝與工人正在給池裡的魚投食、供氧,忙得不亦樂乎。
桂平是黔江、郁江、浔三江交彙地帶,有較廣闊的淡水養殖水域,淡水水面34萬多畝,大小河流80多條,池塘水庫星羅棋布,魚類品種資源豐富,加上氣候溫和,雨水豐沛,适宜魚類繁殖生長。鄉村要振興,産業必先行。近年來,該市依托水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業,采用陸基圓池、“跑道”養魚新模式,實現高密度智能化養殖,養殖用水循環使用,水産養殖産業邁向高效化、規模化。
A 一個圓池可養魚4000公斤
陳輝介紹,基地由垌心鄉星輝種養專業合作社籌建和經營,有陸基圓池200個及供氧、推水、排水、污水處理等系統設施,每個圓池直徑10米、深2.2米,占地面積30多畝。旁邊是溪流水壩,山泉水可以直接注進魚池裡,每個圓池配備8個供養管、2個推水器,排洩物和食物殘餘被不斷推送到集污區,圓池裡的水24小時循環流動,魚兒不停遊動,肉質鮮嫩。“今年3月投放第一批魚苗440萬尾,主要是禾花鯉和鲈魚,禾花鯉4個月就可養成出售,一年可以養3批,鲈魚則要養8個月才能出售。一個圓池可養殖4000公斤成品魚,預計今年生産成品魚700噸左右,按目前市價,産值約2000萬元、利潤200萬元左右。”
“這是一種新型高效、環保水産養殖模式,它最大的優勢和特點是占地面積小、産量高,空間利用率大,不受地形地勢影響,一個圓池養的魚相當于2.5畝傳統魚塘的産量。”桂平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股股長陳壽福介紹,同時節省勞動力,200個魚池隻需4—5個人就可管護好。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先進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基本實現養殖尾水零排放,既能确保魚的産量和質量,滿足市場對優質魚産品的需求,又能保護環境。目前,這種新型養殖模式正在全市推廣。
在距離圓池基地不遠處的人工湖裡,并列着10條漂浮式養殖水槽,村民正在捕魚。陳輝說:“這是‘跑道養魚’,2020年建成,主要養殖青魚、草魚、鲢魚、鳙魚常規魚類。現在捕撈的這條魚槽,約有2萬公斤成品魚,價格比普通魚塘養的魚每公斤要高6元左右,銷往區内和雲南、貴州、重慶等地,産品供不應求,預計今年産值約400萬元。”
采用“跑道養魚”的還有桂平市蒙圩鎮蒙圩村高嶺屯邊的三棵竹水産品養殖公司,182畝的水面中間,16條“跑道”整齊劃一、并列而建,一把飼料撤下去,原本并不平靜的水面更是激起陣陣水花,密密麻麻的魚争相搶食,擁擠程度讓人喘不過氣、卻又十分壯觀。這裡生長着約100萬尾魚。
工人在桂平市循環水養殖示範基地的“跑道”裡捕魚。
B 漁業生産注重綠色環保
陳壽福說,得益于本地水産養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新型水産養殖業,探索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路徑,成功培育、發展了“跑道式”養魚和“陸基圓池”養殖新模式,利用“小空間”實現了“大産業”發展。
目前,該市已建成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即“跑道”模式)74條,分布在垌心鄉、大灣鎮、江口鎮和蒙圩鎮,産量增加1780噸;發展陸基圓形池養殖桶340個,增加産量850噸。目前,這兩種模式養出來的魚因運動量大,不僅品質好,價格也較高,已成為本地漁業産業轉型升級、漁業産業增産增收、推進漁業生産向綠色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
據介紹,淡水魚養殖影響環境的關鍵性問題在于尾水的直接排放,但該市的這兩種模式充分利用固體排洩物自淨、環保型高效水處理等技術,具有占地少、不受地形地勢影響、養殖池自淨能力強、不破壞土地性質、能夠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地表地下水資源等優勢,實現高密度智能化養殖、養殖用水循環使用達到零排放目标,既能保護環境,又能滿足人們對水産品質的需求,成為确保水産品質量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為廣西最大的淡水魚養殖基地,近年來,桂平市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業,将漁業産業作為增産增收重要抓手,以特色産業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據了解,目前,該市淡水魚養殖規模7.36萬畝,預計今年漁業産值17.3億元,産量8.72萬噸,分别同比增長8.1%和8.7%。
桂平市垌心鄉督的村溪流瀑布的優質水源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C 村民積極參與新模式
三棵竹水産品養殖老闆陸修恒,以前在本地江口鎮三布村(浔江江段水域)進行網箱養魚,2018年響應國家環保整治要求,自動拆除養殖基地網箱,次年在蒙圩鎮蒙圩村高嶺中承包182畝魚塘(采礦留下的大坑)建造了3條長22米、寬5米、高2.5米的“跑道”進行養魚,當年開始養羅非角、草魚、斑點叉尾鮰等獲得成功。2020年獲得政府補貼,擴建13條“跑道”。目前,他的16條養殖水槽,每年可産成魚70多萬公斤,年産值超650萬元,提供5個就業崗位。同時通過養殖示範和技術指導,帶動周邊10多戶養殖戶養魚緻富。
垌心鄉督的村脫貧戶黃東壽2015年以1.5畝土地入股養魚。他說:“除了每年可分到3萬元入股紅利,在這裡務工每月還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收入7萬多元。”像黃東壽這樣以土地方式入股成為股東的脫貧戶還有4戶。基地租用的土地20%來自脫貧戶,每畝年租金800元,合作社每年支付入股分紅和民工工資約50萬元。督的村集體也注資入股,每年可獲得分紅3萬元。
垌心鄉黨委書記黃秋慧介紹,目前該鄉水産養殖面積共600多畝,年産值約2000萬元。“我們在鞏固傳統水産養殖的同時,加大新型高效、綠色環保水産養殖業的發展力度,讓更多的農民、脫貧戶參與其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産業保障。”
近年來,桂平市通過設施漁業養殖技術推廣與培訓,有13戶養殖戶發展陸基圓形池養殖524個、6家企業發展池塘工程化“跑道”養殖水槽144條,助力當地設施漁業發展,帶動了周邊養殖戶發展漁業生産。
本文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