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19:27:52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圖為傳統文化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熔古鑄今革故鼎新)1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圖為傳統文化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

核心閱讀

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适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最能吸引和感染外國民衆的,乃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可以與其他文化互補的部分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成為廣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标志,也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傳統文化事關一個民族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伴随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來的文化自尊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我想結合自己的工作,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談幾點認識。

中華文化具有不斷革新的基因

本世紀初,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北大36位教授,共同撰寫了一部4卷本的《中華文明史》。這部書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做出總體性梳理,并着重描述了那些對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的文明進程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标志性成果,揭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作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和主編之一,我在編撰過程中不斷思考中華文明的曆史經驗及其對當前文化發展的啟示。

在世界幾種主要的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而且延續至今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具有不斷革新的精神,不斷地調節、豐富和發展自己。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

從思想的層面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革新的道理。《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部經典《周易》中,“易”可釋為“變易”,即順應時勢做出變革。其第四十九卦“革卦”,“革”的意思是“去故”,第五十卦“鼎卦”,“鼎”的意思是“取新”。“革故鼎新”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從制度的層面看,中國曆史上經曆過不斷的革新,例如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就是一次重大的變革。革新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因,這個基因推動了中國曆史和中華文化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宛如滾滾不盡的江河,不斷吸納支流,或漲或落,或直或曲,變動不居。如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突飛猛進,如何更加自覺地發展與我國地位相稱的、與時代發展相适應的先進文化,是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

科技要自主創新,文化也要自主創新。複古倒退和全盤西化都喪失了文化自主創新的立場,是沒有前途的。我們對待傳統應該采取自信的态度、分析的态度、開放的态度,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人類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确立文化自主的意識與文化創新的精神,自覺地創造我們自己的、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文化,是中華文明複興的關鍵所在。

研究傳統文化應有當代眼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遺産,值得挖掘整理,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例如自強不息和以民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憂國憂民的情操,止于至善的态度,敬業樂群的意識,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通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等,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大力弘揚。此外,還有豐富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熔古鑄今,借以育人、資政,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是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就以我的專業來說,我們當代人寫文學史,既是當代人寫的,又是為當代人寫的,必應具有當代性。這當代性表現為:當代的價值判斷,當代的審美趣味以及對當代文學創作的關注。研究古代文學史,如果眼光不局限于古代,而留意當代的文學創作,就會多一種研究角度,這樣寫出的文學史對當代的文學創作也多了一些借鑒意義。

研究傳統文化也應該有當代眼光。在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研究傳統文化應該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适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在這一點上,學者的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是統一的。

如今,人民群衆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升溫,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到群衆中去實踐,在群衆中得到檢驗、找到知音,應該提高與普及兼顧。隻有與當代現實生活密切結合,在人民群衆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并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我先後參與組織編選《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等書,所選的作品和書籍既要是經典,又要經過注釋和解說為大衆所接受,為的就是激活典籍,使之從學術殿堂進入尋常百姓之家,以提高全社會的人文素養。在當前流行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局面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幫助讀者潛心閱讀經典,理解中華文化精髓。

讓世界看到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明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遺産,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财富。我在主持北大國學研究院和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工作,組織《中華文明史》的編寫和多語種外譯,籌劃《中華文明傳播史》的編纂,與海外漢學家聯合創辦英文學術刊物《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應加強當代學術著作的外譯工作。把承載中華文明精髓的著作,有計劃、有選擇地譯介到外國去,這固然包括中國古代的經典,譬如《老子》、《論語》、唐詩、宋詞、《牡丹亭》和《紅樓夢》等,還應包括當代中國人文社科學者的優秀論著,使世界能夠完整地了解中華文明的當代形态和最新成果。要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及其應對當前世界各種危機的意義,介紹給世人,并以關乎人類命運的話題及其背後蘊含的思想和價值觀吸引世人。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中華文化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落地,并進入國外的主流社會,要充分考慮外國受衆的習慣,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吸收接納。與此同時,要利用網絡等新媒體,使中華傳統文化走進普通人的家庭。編寫一些普及讀物,讓國外的普通讀者了解中國人的崇尚、操守、美感、趣味,從中看到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我在國外講學時強烈地感受到:最能吸引和感染外國民衆的,乃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可以與其他文化互補的部分。

文化交流應該是雙向的,是一種極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交融和創新。交流的過程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交流的結果是多種文明互相交融、共同發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榮。因為不同的文明本來就各具本色,吸取外來文明的内容、分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後出現的人類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們的世界仍然是異彩紛呈。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保持中華文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族特色是因比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較就越能顯示自己。還要看到文明的民族特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與其他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會凸顯出來,有些因素則會逐漸淡化乃至消失。應當創造條件促成适應時代發展的新的特色逐步形成。

無論是引進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還是走向世界,都是我們自主的意識和行為。回顧曆史,漢唐人的開放胸襟與宏大氣魄,即魯迅稱之為“闳放”的那種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現。今天,我們有條件做得更好。中華民族必将抓住曆史機遇,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對全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本報記者胡妍妍采訪整理)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1日 2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