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争中怎麼樣才算獲得勝利?是置人于死地,不惜一切代價消滅敵人嗎?恰恰相反,《孫子兵法》認為這種戰争是失敗的,今天我們開始介紹《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思維,我們先來講:勝與敗。
戰争是一個雙方甚至多方動态博弈的過程,所以,用辯證思維來看待戰争,就比純粹的邏輯分析更好,《孫子兵法》中就充滿了對戰争的辯證思維,在很多觀念上都颠覆了我們的常識。比如,對于戰争的“勝利和失敗”,我們通常認為,勝利就意味着消滅敵人,最好是全部消滅。但是孫子說,這是次一等的,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種失敗。
孫子說:“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意思是說,讓敵國完好無損地降伏是上策,而攻破他們獲得勝利是次一等的;讓敵國的全軍士兵完全降伏是上策,用武力擊垮敵軍是次一等的。我們常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戰争的勝利通常并不意味着消滅敵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古代神醫華佗的故事,華佗一生在民間行醫,因為醫術高明,被奉為“神醫”,很多人都對他的醫術贊歎不已,但華佗卻感歎說,我可比我兩個哥哥差遠了。很多人就很奇怪說,我們怎麼沒聽說過你還有兩個哥哥。
華佗解釋說,我大哥擅長在日常生活中,把防病和日常生活習慣結合起來,把疾病消滅在發病之前。我二哥擅長在小病初起的時候,就及時進行糾正調理,沒等病症表現出來就已經好了。而我是在你們已經病入膏肓之後,才救治你們,我很努力把你們的病治好了,你們像救星一樣感激我,而我兩位哥哥把危險控制在萌芽狀态,反而你們不會感激他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們,但實際上他們才是最高明的。
對于戰争也是一樣的,戰争是解決雙方矛盾沖突最後的手段,但是也是最差的一種手段,把戰争遏制在萌芽狀态,讓大家都感覺不到戰争的存在,才是最高明的。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這個意思。在孫子看來,最好的勝利是不戰而勝,而不是要在戰場上用你死我活來赢得勝利,這樣的勝利在孫子看來,無異于是一種失敗。
孫子在《謀攻篇》中說:“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思是說,真正懂得善于用兵的人,打敗敵軍不是通過戰場的厮殺,奪取敵國的城池也不用武力強攻,消滅敵國不是靠打持久戰。一定要采取能夠達到全勝的謀略與天下諸侯争鬥。因為這樣,既不使自己的軍隊疲憊受損,又能圓滿完整地獲得勝利。這正是用謀略的手段戰勝敵國的基本準則。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辯證思維對我們也很有啟發。就像我們沒辦法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一樣。就像很多人平時不努力,不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也不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而在考試的時候,就拼命突擊,絞盡腦汁熬夜刷題。看起來很勤奮,但實際上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戰略上的懶惰,隻能用戰術上的勤奮來彌補。
好了,今天我們分析了孫子對于戰争“勝敗”的辯證思維,下一期内容,我們繼續分享《孫子兵法》的其他辯證思維,更多精彩,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