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提起新能源汽車,還有不少氫動力車和電動車的争議。随着2021年日本氫動力技術積累最多的公司也開始推出多款電動車,乘用車領域的動力之争已經淡去。
為什麼新能源的技術路線最終用腳投票,選擇了電動,而不是氫動力呢?
從表面上看,無論内燃機、電動車或者氫能,三者區别隻是動力的不同。但實際上,這三者在機械構造方面差距巨大。
燃油車依靠的是發動機和變速箱。
電動汽車是通過電機直驅,電能來源于锂電池中儲存的電能。
氫能汽車主要有兩類技術路線,氫内燃機和氫燃料電池技術。氫内燃機的原理與燃油内燃機類似,通過燃燒釋放反應氣體的化學能,通過氣體膨脹做功來獲得動力。而氫燃料電池依賴的是将氫氣通過燃料電池轉化為電能。
最初,汽車隻是單純的代步工具。而随着汽車的普及和競争的加劇,不同汽車品牌需要實現差異化。
不同汽車品牌想要實現車型内在的差異化,硬件上可以從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三個大件入手,營造出不同的駕駛體驗。軟件上的差異則是通過智能化來實現。
目前常規的配置是語音控制、車聯網智能座艙以及ADAS系統。在燃油車上和純電動差别并不算太大。
但如果智能駕駛需要進一步升級,比如實現智能座艙,那麼随着屏幕的增大、主機功能的增強,功耗需要進一步增加。而如果實現更高級别的智能駕駛,還需自動駕駛控制器以及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各類傳感器,那麼所需要的電力就非常驚人了。
如果再增加上車内屏幕的娛樂功能、車聯網等等,所需要的電力更多,依靠汽油内燃機和氫氣轉化出來的電力遠遠不夠,在電力控制的反應速度上的細微差别,也将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圖:智能汽車産業鍊,來源:興業證券
汽車智能化的一大硬件基礎就是芯片,傳統的内燃機汽車中芯片一般在500-600枚,而目前的中高端純電汽車裡的芯片越來越多,通常都有上千枚,未來還會更多。
在汽車半導體化的趨勢下,燃油車的優勢越來越少,電驅動取代傳統機械驅動将成為一種趨勢。
因此,未來汽車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就決定了電動是更好的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
颠覆者往往來自行業之外。
打敗諾基亞的不是摩托羅拉,而是智能手機。
打敗柯達的不是更好的膠卷,而是智能手機。
能夠打敗内燃機車的,不會是更好的内燃機車,而更有可能的是體驗更好、更智能的新能源汽車。
@金信基金楊超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投資者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和投資目标,對基金投資做出獨立決策,選擇合适的基金産品。基金的過往業績及淨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的業績表現。定投也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後,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淨值變化引緻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基金詳情及風險收益特征詳閱法律文件及相關公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