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道,當地時間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這個名字,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他始終堅持着現代主義風格,在将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盧浮宮金字塔亮起燈光
盧浮宮院内的巨大“寶石”
貝聿銘出生于廣州,早年間在紐約嶄露頭角,一生傑作無數,盧浮宮前的金字塔建築就是出自他的設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的盧浮宮。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征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
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投票,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法國民衆最初對此設計方案強烈抵制,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曆史的古建築風格,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衆議,還是采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如今,這顆寶石狀的建築已經被譽為巴黎的地标之一。
香山飯店
退休十幾年後為故鄉再出山
作為世界最知名的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始終對故鄉飽含牽念,曾設計香山飯店、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建築。
1978年,貝聿銘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中銀大廈,一座70層樓、高100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
香港中銀大廈
貝聿銘強調:“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征之一,應該讓它‘擡擡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蘇州博物館新館
2000年初,貝聿銘退休十幾年後, 為了自己的故鄉再度出山,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他不懼挑戰,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最終建成了蘇州博物館新館,它也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
“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可能也是我最末了的挑戰,因為我早就退休了,我退休了已經12年了,我接受的工作,大半都是比較愉快的,簡單的,不是像這個,這個是我的故鄉,我不能輕易地做。”貝聿銘說。
盤點貝聿銘經典代表作
從盧浮宮叙利館俯視玻璃金字塔和小凱旋門。
1.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是“盧浮宮院内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2.肯尼迪圖書館
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跻身于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
3.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該博物館堅硬而輪廓分明的造型取材于開羅的一處建築的水池,還取材于8到9世紀建立于突尼斯的那些堡壘。捕捉住了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4.華盛頓國家藝術館
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5.德國曆史博物館(新館)
貝聿銘以一個略帶弧形,幾乎與主體建築等高的玻璃廊廳妥善地解決了同巴洛克建築軍械庫之間距離上的沖突。這個玻璃廊廳使人們可以仰望天空。在地下層設有連接新老博物館的通道。
6.日本美秀美術館
這是一座帶有典型中國風景的建築。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
7.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内變化多端。
8.澳門科學館
主體由一個傾斜的圓錐體、一個半球體和一個菱形的基座組成,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覽廳、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建築物的外牆以銀灰色的金屬鋁闆飾面,輔以深色的花崗岩。從遠處眺望,外形科學味甚濃,貫徹貝氏喜愛幾何圖案的建築風格。
9.台灣路思義紀念教堂
是中國台灣東海大學的基督教禮拜堂。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台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
10.香山飯店
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11.蘇州博物館(新館)
建築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将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封面新聞記者 燕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